一提到变法,就容易想到商鞅;一提到商鞅,就容易想到“驭民五术”;一提到“驭民五术”,就容易引来片骂声。
什么让百姓变得愚昧、贫困;什么让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什么使百姓疲于奔命,成为一群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什么轻罪重刑,人人自危;什么用奸民治善民,其心歹毒……
若真如此认为,可就真上了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大当了,中了一些恶人的圈套了,反而成为被愚弄的对象了。
那么,“驭民五术”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驭民五术”,即: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愚民愚民:网络上普遍的理解是“统一思想,垄断信息,实施愚民政策”。
但是,如果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统一思想,也称为信息垄断、政策愚民,那么这个世界还有国家存在吗?

▲商鞅
事实上,在商鞅时期,却从未做过类似“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垄断思想的事情,关键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也并未受到半点影响,又何来信息垄断、政策愚民之说?
如果说,商鞅都算垄断思想,那么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又算什么呢?
再说,统治者要求百姓和国家保持统一的思想,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不都是这样做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这种事,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明明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却还能引来骂名,真不知网上的有心人想要愚弄谁?
弱民弱民:网络上普遍的理解是“为民寻事,使其疲于奔命,无法顾及其他事务”。
很多人认为,商鞅是不想百姓闲着,要让他们天天有事做,时时有事做,才不会无事生非。
同时,还有人拿《商君书·弱民》上的说法来举证,其书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又说:“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也。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
表面看,商鞅确实有让百姓变弱的意思。
但是,正所谓“知其一,也要知其二”。商鞅还说:“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在这里,商鞅认为,如果百姓朴实,就会弱小,如果放纵就会强大。弱小的时候,会遵守规矩,放纵的时候,就会超越常规;弱小的时候,容易管理和利用,如果百姓心中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会变得难以控制,社会就会乱套。

▲徙木立信
其实,商鞅把“朴实、遵纪守法与弱相对应”,目的就是想在百姓间倡导朴实和遵纪守法的生活状态,也就是儒家所传承的“六艺之首”的“礼”,而非虚浮的攀比之心,以及歪门邪道的手段。毕竟,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既没有钱,又没有多少本事,还想过上华丽的生活,结果会怎样?
答案二选一:要么举旗造反,要么违法乱纪。这样的选择,或许能让一些怀有异心者以及投机者变的强大,但不管怎么选择,都不是社会和国家所想要的结果。
同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商鞅变法的一大核心,那就是国家的信用,说到做到。例如:“徙木立信”的典故,不就是他想向百姓证明,只要是国家说的就一定会做到,并由此引导百姓树立诚信的思想。
作为大改革家,商鞅这样的理念有错吗?
疲民疲民:网络上普遍的理解是“从体力上让百姓疲于奔命,成为一群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一直用的都是商鞅变法的那一套。
然而,在秦始皇巡游时,却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前往围观,甚至在围观期间,项羽还说“他要成为秦始皇一样的人”,刘邦更是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大家视想一下,如果秦朝始终用的是大家理解的“疲民”的那一套,百姓那有闲功夫去围观秦始皇巡游;如果秦朝想要“禁锢”百姓的思想,成为一群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项羽和刘邦又怎么敢说出那么大逆不道的言论。
其实,商鞅只不过是想要百姓有事做,有粮收,有钱赚,日子有盼头,生活有秩序,而不是整日无事生非,既影响他人生产,又破坏社会秩序。
所以,又怎么能用这点来骂商鞅呢?
辱民辱民:网络上普遍的理解是“使百姓没有自尊自信;煽动百姓互相检举揭发,生活在恐惧之中”。
这就不得不提商鞅变法中的“严刑峻法与连坐制度”,也有人将之称为“轻罪重刑”,从而使得社会人人自危。
大家试想一下,是绝大普通百姓害怕“相互检举揭发,牵连连坐”,还是官员更害怕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
作为养家糊口的朴实百姓,即使想要做一些危害国家的事情,可能都没有多少条件。或许,百姓中也有一些不安分之人,也曾犯下违法乱纪之过,但也只有极少数。

▲商鞅
所以,又何来因“相互检举揭发,牵连连坐”搞得人人自危之说呢?要说有,可能人人自危的大多是官僚和权贵阶级吧。
至于使百姓没有自尊自信,更是无稽之谈。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历史中,谁又能找出秦国百姓没有自尊自信的相关史料记载呢?
再说,百姓有自尊自信,究竟对国家、君王、社会以及百姓好不好,相信大变革家商鞅是能拎得清,拎不清的反而可能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
所以,商鞅“相互检举揭发,牵连连坐”的“辱民”思想,又有何错呢?如果,后世的反腐也能用此法,人人自危的可能就是官僚资本阶层,而非百姓,甚至百姓还要为此欢呼呢。
贫民贫民:网络上普遍的理解是“从生活上剥夺民众的自我生存能力,从而有求于统治者,依赖于统治者。”
理由是,推行的连坐法、奖励耕织、限制商业活动等政策,都是为了削弱百姓的力量,增强 国家实力。
连坐法,上面已经讲过,应该与贫民没有多少关系。奖励耕织,明明是推动农业发展的行为,利于富国富民,咋就被一些人理解成了贫民呢?限制商业活动,若从正面理解,不就是规范市场的一种行为吗,例如:垄断行业、危害产品、资敌等,这难道错了吗,不应该吗?
试想一下,百姓贫困了,国家就能富强吗?作为变法的商鞅,又怎么可能不懂这样的大道理呢?是想说商鞅智商有问题,还是想说秦国的君王和大臣们的智商有问题呢?
如果,商鞅的“贫民”理念是错的,又怎么可能使秦国崛起呢?
那么,商鞅的“贫民”该何解呢?
个人认为,商鞅的“贫民”理念对应的应该是“国家”,指的是少数人群,以免形成特权阶层,而并非特指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因为,只有这样的理解,才符合商鞅变法的格局人设,否则岂不是说商鞅这样的大改革家智商有问题。
再说,如果百姓的富裕程度超过了国家,国家会怎样,社会会怎样,官员和百姓之间又会怎么?
还有《商君书·境内》中说:“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这种因功封赏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耕战积极性,这明明是在推动农业发展,而非阻碍农业发展,阻碍百姓致富,又何来大家口中理解的“贫民”一说呢?
想想清朝的八大皇商,不都是通过吸大明的血,再输给后金,才使大明越来越贫弱,而后金却越来越富强。

▲商鞅
所以,商鞅的“贫民”,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全民贫穷,应该是指要限制颇为富裕的那一群人。毕竟,商鞅变法中的一个核心就是“二十等爵制”,非军功不得封爵,包括王族,并由此打破了奴隶制社会的“世卿世䘵”制度。
即使到了秦始皇开国时,在李斯的坚持下,也依旧推行的是“不分封”政策,也就是秦始皇的兄弟子弟,不封地不封王。这样的决定,不知会减轻百姓多少负担呢?
这点消除特权阶层群体的做法,也与他消除富裕阶层群体的做法相互对应。
所以,贫民并非是诟病商鞅的理由。这样的做法,即使放到现在,应该也是针砭时弊。
以奸民治善民至于大家口中的“以奸民治善民”的说法,应该来自于《商君书·去强》中的一句话:“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
这句的本意是说,如果国家用对待善良百姓的方式对待奸诈的百姓,那么国家一定会陷入混乱并逐渐衰弱。
然而,在一些人的口中,却变成了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以奸民治善民”。

▲商鞅之死
再者,大家不妨去看看历史人物对商鞅的评价,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拿他的人品“其天资刻薄人也”来说事,以及还有人拿他“违礼义,弃伦理”说事外,却无一人说他“祸害”百姓。
至于他的惨死,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得罪了权贵阶层吗。
甚至,毛泽东这样评价商鞅:
“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可见,商鞅变法是有多么的利国利民,而非某些有心人口中的只利国不利民。甚至,纵观整个历史上的变法人物,在变法中敢碰皇室特权,敢释化特权群体的,仅有两人,一个是他,别一个是他的崇拜者李斯。
由以上来看,大骂商鞅的那些有心人群,很可能就是他们害怕再来一次打压特权的变法斗争,并想通过打压商鞅来进一步固化他们的特权群体,甚至杜绝类似的变法行为。就因为他的变法,会触及太多权贵阶层的利益,而备受维护权阶层的儒家打压,以及后世特权阶层的打压。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