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蛋白质会“喂大”癌细胞?药师在药房听了直摇头…
蛋白质,肿瘤患者的“敌人”还是“战友”?这个选择,可能真走错了方向。
在药房工作这些年,经常遇到肿瘤患者或家属小心翼翼地问我:“药师,得了这个病,是不是要少吃肉蛋奶?都说补蛋白会把癌细胞喂得更壮…” 每次听到这种说法,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因为这背后,藏着太多因为误解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跟大家说个扎心的数据:临床上,相当大比例的肿瘤患者(大约40%-8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研究显示,约20%的患者最终并非直接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及其并发症。这营养不足的背后,关于“能不能补蛋白”的困惑,绝对是“罪魁祸首”之一。
今天,我这个药师必须把话说明白:肿瘤患者不仅能补充蛋白质,而且必须科学、足量地补充!那种“补蛋白会喂养肿瘤”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耽误事儿!
为什么蛋白质这么关键?想想它在身体里干的活儿:
身体修复的“主力军”:手术的刀口、放化疗损伤的组织,都需要蛋白质这个“原材料”来修复重建。没了它,伤口愈合慢,免疫功能恢复也难。
维持体力的“顶梁柱”:肿瘤和治疗本身常让人吃不下、恶心呕吐。这时候再缺蛋白,肌肉会悄悄流失,人越来越没劲儿,免疫力也跟着垮掉,拿什么跟疾病斗?
对抗副作用的“缓冲垫”:蛋白质不足,身体造血能力、修复能力都受影响。放化疗期间更容易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白细胞、红细胞减少)。提前把蛋白质“仓库”备足,能帮身体更好地扛过治疗风暴。
那蛋白质到底怎么补?讲究“科学”二字:
1. 量,要算清楚: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一般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补充1-1.5克蛋白质。如果身体消耗特别大(比如体重下降明显),可能需要增加到1.5-2.0克。一个60公斤的人,大概就需要60-90克甚至90-120克蛋白质。重要提醒!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补充量要严格听医生的,通常不超过0.8克/公斤/天。加量前,务必让医生评估肝肾功能。
2. 质,要选好的:蛋白质也分“三六九等”。优质蛋白——就是那些氨基酸组成和人体需求特别接近、容易被身体利用的“好蛋白”,应该占你一天蛋白质来源的大头(最好75%以上)。哪些是“好蛋白”?
动物蛋白“三宝”:鸡蛋(物美价廉)、牛奶(方便易得)、鱼肉(尤其推荐,好消化)。
禽肉“主力”:鸡胸肉、鸭肉(去皮更佳)。
植物蛋白“明星”:大豆和豆制品(豆腐、豆浆等)。别小看它们,蛋白质含量高,是补充的好选择。
3. 吃不下怎么办?:胃口差、消化吸收不好是常见问题。这时,乳清蛋白粉(特别是分离乳清蛋白)是个不错的“外援”。它容易消化吸收快,必需氨基酸齐全,而且分离型的去掉了大部分乳糖,乳糖不耐受的人也能尝试。当然,优先从食物获取是基础。
4. 阶段不同,策略微调:
诊断/治疗前:赶紧做个营养评估!如果营养状况不太好,早点开始补充(比如按1.2-1.5克/公斤/天)。早餐加个蛋,午晚餐添点豆腐,餐间来杯高蛋白奶昔。这时候节食,伤的是自己。
治疗中:目标就是维持住!保证每天按需摄入,优先选择好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身体有“本钱”,才能更好地应对治疗。
康复期:这是恢复体力、重建免疫的关键期(治疗后3-6个月)。可以把蛋白目标稍微提高点(比如1.5-2克/公斤/天)。饮食搭配上可以更丰富均衡些。

最后,药师必须澄清几个流传甚广的“坑”:
误区一:肿瘤不能吃“发物”(鸡鸭鹅、海鲜等)?医学上没有“发物”这个概念!这些恰恰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盲目忌口,只会导致营养失衡、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得不偿失。
误区二:喝牛奶致癌?这个说法源于特殊的老鼠实验,不能直接套用在人身上。我们日常喝的那点牛奶(比如一天250ml),里面的酪蛋白占每日总蛋白比例很低,是安全的,更是有益的钙和蛋白来源。
误区三:“饿死肿瘤细胞”?这是最危险的误区!没有证据表明营养支持会促进肿瘤生长。相反,你不吃饭,肿瘤细胞会疯狂掠夺正常细胞的营养,结果是正常组织(尤其是肌肉)被大量消耗,人先垮了。饿死的,绝不是肿瘤!
看着那些因为误解而不敢吃、不敢喝的患者,作为药师真的很着急。科学、足量的蛋白质补充,是肿瘤患者对抗疾病、支撑治疗、走向康复路上最坚实可靠的“隐形战友”之一。千万别让误区耽误了身体恢复的大事!

药师最后唠叨一句:本文旨在科普肿瘤营养知识,帮助大家走出常见误区。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营养补充方案(尤其是蛋白质的具体摄入量和种类选择)务必咨询您的主治医生或临床营养师,进行个体化评估和指导,遵医嘱执行才是最稳妥的!身体是自己的,科学补充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