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然而,在范仲淹笔下即使被贬谪也尽职守责、勤于政务的滕子京,在历史上其实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评价他是个贪污腐败、好大喜功的贪官。
接下来,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索滕子京的其人其事。

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因为是同期进士,滕子京和范仲淹二人便有了些来往,不过此时的他们仅仅是有交集而已,对彼此并没有深入了解。
而真正让他们交心的契机,则是一次修堤工程。
范仲淹负责主持修堤工程,在这过程中,时任泰州军事推官的滕子京对其鼎力相助。
在这危急时刻,滕子京挺身而出,镇定自若地指挥军民,方才稳住了众人。
后来,范仲淹得到晏殊的赏识,升任京官,但他没忘好友滕子京,最终在范仲淹的推荐下,滕子京也得到入京的机会,当上了负责审核刑狱案件大理寺丞。
如今终于当上了京官,可他并没有为了保住仕途就曲意逢迎,而是刚直不屈,敢于进谏。
宋仁宗13岁即位,因为年纪尚小,刘娥刘太后便垂帘听政。
公元1032年,皇宫里因遭雷击起火,刘太后下令严惩宫人。
要知道,前不久范仲淹才因为劝谏太后还政,惹得太后不快,不得不请辞离京。
因为比起自己的乌纱帽,他心里更重视的是国家利益。
仁宗提拔了曾经上言太后还政的官员,其中就包括滕子京。
原来,仁宗亲政之初,由于没了太后的管束,就放飞了自我,整日流连后宫,导致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
接下来数年间,滕子京又回到了在地方打转的局面,期间甚至因为被朋友牵连而又被贬了一次。
公元1040年,西夏大举兴兵,进犯北宋,宋军连连败退,西夏兵临延州城下,延州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
而范仲淹也被宋仁宗启用,统率军队抵御西夏。
公元1042年,宋军在定川寨打了败仗,全军九千四百余人覆灭,敌军猛地大规模进犯,连破数寨。
而滕子京灵机一动,他叫来几千个农民,让他们穿着军装登上城墙,来安定人心;
不仅如此,他还把侦察到的敌情用文书传递给其他郡,帮助他们防备敌军。
由于定州之役的失败,再加上天气连续十余天阴沉昏暗,军民都心情诅丧。
此番举措令军中士气大增,边境民心也得到了安抚。
战事稍宁后,由于治边有方,滕子京受范仲淹的举荐,擢升天章阁待制,加环庆路都部署,任庆州知州。
可谁知,刚升官没多久,滕子京就摊上了一桩“公使钱”案,他的贪官之名也由此而来。
简单来说,就是公款招待费。
不仅如此,当仁宗派人前去调查时,滕子京竟一把火烧掉了账本。
滕子京真的是个在前线滥用公款的贪官吗?
滕子京此前设宴犒赏将士、收买线人、发放抚恤金等等,用的也是公使钱。
此事发生后,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深知边境的状况,为滕子京极力辩白,更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滕子京花掉的公使钱全部用在了战事之中,绝对没有中饱私囊。
所以滕子京烧掉账本,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怕牵连他人,干脆自己一人承担。
原本北宋对于公使钱的使用就没有明确规定,为什么这桩公使钱案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呢?
当时范仲淹在朝廷推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而王拱辰则是新政的反对者。
最终,在范仲淹、欧阳修的力保之下,滕子京免除了牢狱之灾。
在前线拼死拼活,守卫边疆,结果身败名裂,背上贪官之名,滕子京实在愤愤不平。
不过,虽心有愤懑,但滕子京终究没有忘记自己的抱负。
吸取了在泾州的经验,滕子京决定不用公费修楼,而是张榜公告,百姓有收不回来的债务,可以把债务捐给官府,官府出面要债,要来的钱便用来修岳阳楼。
这本是件好事,然而其中却又传出了滕子京贪污的说法。
但对于司马光对滕子京的记述,历史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意思是说滕子京重义气,为人洒脱,乐善好施,去世时家里没有余钱。
据记载,滕子京曾在岳阳楼建成时:“凭栏大恸十数声。”
在岳州三年后,由于政绩突出,滕子京被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州,可上任后不到一月便逝于任所,终年五十七岁。
豪爽大方、不拘小节的性格,让他交到了不少知心好友,却也让他惹上了诸多非议。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一位值得后世敬仰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