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何现代人更推崇小人刘邦而不是英雄项羽?

首先说明一点,刘邦的无赖,是他自己说的!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 “始

首先说明一点,刘邦的无赖,是他自己说的!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无赖”的后边还跟着限定语“不能治产业”。

以前的无赖≠地痞无赖,无赖原指没有才干;不中用或无所依靠的状态。

再比如《史记》中,另外几个关于无赖的记载,均是描述的没有才干;不中用或无所依靠。

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史记·吴王濞列传》

如果非要断章取义的说刘邦在道德上存在缺陷也无妨,毕竟是人就存在局限性。如果拿着放大镜去看,每个人其实都是有问题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证实偏差”。

证实偏见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关注那些能证实自己原有观点或信念的信息,同时忽视、否定甚至曲解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

所以,当一个人认定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英雄的时候,他会更加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果受到别人的否定,他并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反而会加强对自己观点的认可,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直挣扎于这种无法摆脱的局限性中。

接下来说下为何我推崇刘邦?

举几个例子。

首先、他可以承认别人优秀,说明他有自知之明!

《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刘邦既知人又自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学会这一点,一个人在社会上可以吃得很开了。

其次,他用人更看重能力和忠诚。

陈平跟随刘邦后,刘邦对他非常宠信,绛侯、灌婴等将领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话里聚焦了三点,一是“盗嫂”的道德问题,二是曾经在魏、楚的工作经历,忠诚存在问题,三是有贪污受金的职业操守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否定陈平的能力。

刘邦在责备陈平的时候也仅仅聚焦于忠诚度!并且只要对方说的对,他就敢认错!一个领袖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即便放到现在,也是掩盖的多,主动承认错误的少。刘邦有错就改,而且他还可以通过承认错误抓住臣下的心!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史记·陈丞相世家》

刘邦见到郦食其时一边洗脚一边问话,态度倨傲,郦食其一句:

“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刘邦立马起身“摄衣谢之,延上坐。”

刘邦根本不在乎郦食其的年龄,不在乎他的儒者身份!不在乎他门吏的地位!

如果放到现在郦食其想要见到某个企业的领导,早被门卫拦住了,而且他这个年龄也会因为超过35岁被早早刷掉!

最后一点,超强的行动力!这一点太强了!

刘邦丢掉丰邑后,听说项梁在薛,立马就去借兵,他没有思前想后,没有考虑如果项梁不借兵会如何。

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

刘邦西进攻秦时由于有“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怀王之约。所以刘邦急于入关,便打算绕过宛城,被张良劝阻,刘邦又连夜回军包围宛城。

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

楚汉战争时,刘邦四月入汉中,八月便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还,平定三秦。

打败项羽后,娄敬劝说刘邦都关中,刘邦询问张良,在得到张良的赞成意见后。

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刘邦的效率之高,执行力之强,令他可以在大多数时间内超过竞争对手半个身位。

仅这三个能力就够一个人学一辈子!也足够支撑一个人小有成就!

而且通过《史记》可以看到刘邦一点一点的进步和不断自我完善过程。

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切,又一个邦吹!

邦吹是没有史料支撑的盲目,而非基于史料的认可与学习借鉴。

同样,我在认为刘邦值得推崇的时候,同样也会推崇项羽。

有人会说,舔完刘邦,舔项羽。

如果有这种想法,我只能呵呵。

胸怀要广,不要把自己限定在思维定式里。

项羽我就不说了,太逆天!年纪轻轻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破釜沉舟的勇决,彭城之战时的精确突袭,已经足以对得起英雄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