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外高校分享第180期:汉堡大学-一年学费省下几十万,这所德国名校藏得太深!

说起德国留学,大伙头一个想到的常是慕尼黑、柏林;实际上在德国排第二的大城市汉堡,还隐匿着一所挺低调但实力杠杠的百年老校—

说起德国留学,大伙头一个想到的常是慕尼黑、柏林;实际上在德国排第二的大城市汉堡,还隐匿着一所挺低调但实力杠杠的百年老校——汉堡大学。

它没围墙也没大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就这么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地方,跟城市完完全全融到一块儿,

四万多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在这儿上课、生活、旅行慢慢成长,

今儿个咱就带您走进这座“城市里的大学”,瞧瞧在汉堡大学念书是啥样的体验,

一踏入汉堡地界,你会发觉,汉堡大学压根不是那种传统概念里的“校园”

它不存在封闭的围墙,也不存在集中在一块儿区域的教学楼,反倒是如同星辰般散落在整座城市里头,

主校区处于市中心位置,像法学院、文学院、理学院这些核心院系离地铁口不算远,走个几分钟就能够到市政厅、阿尔斯特湖以及中央火车站。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布局最大的好处就是生活极其便利。

清晨跑去湖边晨跑,掐着点儿就往教室赶;中午跑到市中心的中餐馆,来上一碗热汤面垫垫肚子;下午又蹿去图书馆自习咯;傍晚坐地铁去港口瞧日落,一天的学习跟生活就这么被城市温温柔柔地包裹着。

就像一位交换生讲的那样,汉堡大学把“读大学”弄成了“在城市里头生活”,而非“到校园里去上课”,

汉堡大学的学生构成非常多元,

全校四万多名注册学生中,有超过三千五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比例接近十分之一。

漫步在主楼的走廊间,能听见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阿拉伯语相互交织着,

课堂里的小组讨论常常就成了“小联合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角,

学校还特地给国际学生开办了德语课、英语写作课,还有跨文化训练工作坊,为的就是帮大家更快地适应,

好多硕士项目全是用英语来授课的,就算不会德语,也能顺顺当当把学业完成,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多元的氛围不单单体现在课堂里头,还延展到了课余的生活当中,

各国学生组织的文化节、电影夜、美食节几乎每周都有;留学可不只是一段孤单的行程,而是一场跟世界的交流对话。

吃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读得累不累,

汉堡大学在自家主校区,有三座学生食堂,分别提供传统德式餐食、地中海风味以及亚洲简餐,价格那叫一个实惠,一顿饭就只要3到5欧元。

除了学校食堂,校园周边有老多咖啡馆、面包房还有快餐车,赶论文的时候再也不用干饿着,

挺贴心的是,学校在教育学院边上开了所学生幼儿园,优先接收在读学生的娃,把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给解决,

图书馆一整年都不歇业,凌晨两点的时候还亮堂堂的,沙发、插座还有热水都是免费提供的,运动中心,有从瑜伽到攀岩等好几十种课程,学期票才只要十欧元。

生活当中,这些小细节把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学生就一门心思扎在学习里头就行,

汉堡这座城市,就好比是一本永远读不尽的杂志,

这里是德国的音乐之都,有三座国家歌剧院,还有超五十家现场音乐俱乐部;这里对于博物馆爱好者而言是天堂,艺术、历史、港口、香料、巧克力等,就连迷你火车模型都可单独设为一个馆;这里是水手与诗人的故乡,清晨鱼市的吆喝声和傍晚易北河的落日一样惹人喜爱。

周末没课,可以骑车沿着易北河一路向北,去Blankenese看富人别墅;也可以花五欧买一张州票,坐慢火车到不来梅或吕贝克一日游。

当圣诞集市亮起第一串彩灯时,整个城市仿佛被蜂蜜与肉桂给裹住,热红酒那股香气能把期末所有的焦虑都给赶走。

生活在汉堡,读书不再是单调的两点一线,而是随时可以被艺术、自然与美食打断的愉快节奏。

语言曾是好些同学刚到德国时最犯愁的事儿,不过在汉堡大学,这道门槛就这么悄悄地给降低,

绝大多数硕士项目提供全英语授课,课件、作业、考试、论文都可以用英语完成。

教务处、学生服务中心还有图书馆的官网也同步有英文界面,就连食堂的菜单都很贴心地标注了英文菜名,

当然要是你乐意跳出舒适圈,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开设有从零基础到高级班的德语课程,老师可耐心,还特友好,要是考试通过了,还能算入学分。

不少毕业生回忆,就是读书时学的那个“厨房德语”,让他们在之后的实习跟工作里捞着了机会,

英语让你站稳,德语让你生根,两种语言交织,给了国际学生更多可能。

回头瞧瞧在汉堡大学的那些日子,能发现学习仅仅是这段经历的一小部分,更要紧的是得学着跟不同文化打交道,得在开放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的节奏,得在自由和责任当中找到平衡。

无围墙的校园,把课堂拓展到了整座城市,也把世界拉进了生活里,

当易北河的晚风把书本的页角吹得乱乱的,当阿尔斯特湖的晨光把未完成的笔记给照亮,你就会晓得,其实成长,就藏在那些零零碎碎的平常日子当中。

汉堡大学所赋予的,可不单单是一纸文凭,更是一段被城市暖暖托着、被世界默默拥抱着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