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修一颗随喜赞叹的心,福报就在来的路上了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方式,叫随喜赞叹。可以理解为,见他人之欢喜,而心生欢喜。心,是福报的根源。修一颗随喜赞叹的心,是我们这一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方式,叫随喜赞叹。

可以理解为,见他人之欢喜,而心生欢喜。

心,是福报的根源。

修一颗随喜赞叹的心,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好的修行。

01

古人说:不生嫉妒,但生随喜。

嫉妒之心与随喜之心互为反面。

生活里,许多人见不得别人好,以别人的不幸为乐。

但越是嫉妒别人,越容易折损自己的福报。

《聊斋志异》中记载了一个“妒妇”的故事。

有一个富商的妻子,发现身边婢女貌美,她竟直接端来热汤毁其容貌。

当晚,妇人就做了一个梦。

梦中神明神情威严,呵斥她道:“尔以妒心伤人,当受同等报应。”

醒后,她的脸竟生满毒疮,没过多久就因溃烂而亡。

几千年来,人们琢磨透了人性,知道嫉妒之危害,是五毒之一,也是七宗罪之一。

但是,文明进步了千年,人性进步不足一厘米。

嫉妒,仍深植于我们的骨子里。

我们见人富贵则眼红,见人优秀则不甘。

见别人金榜题名,就酸言不过运气;见别人家境渐丰,就暗忖必有隐情。

但如此整日活在比较之中,最终困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唐德宗时期,宰相卢杞嫉妒名臣颜真卿的声望与书法才华,一直伺机排挤。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卢杞见机会来了,向德宗进言:“颜真卿威望极高,若派他去劝降李希烈,可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叛乱。”

德宗不知是计,同意了这一请求。

群臣皆知李希烈残暴,此去必死,纷纷劝阻,但颜真卿毅然前往。

果然,颜真卿到了李希烈军中后,被叛军扣押。李希烈多次威逼利诱,颜真卿始终不屈,最终被缢杀。

颜真卿之死激起天下悲愤,卢杞的奸计暴露,被德宗罢官流放,落得身败名裂、客死他乡的结局。

嫉妒是毒,赞叹是药。

仇视别人的风光,就是在把自己往深渊里推。

人人皆有嫉妒心、自私心、嗔恨心。

不同的是,愚昧之人会让这些恶意滋长,真正有智慧的人会随喜赞叹,欣赏别人的好。

02

有一位学者将世人划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人,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好。

第二类人,感受到个体差异,心有不甘,却不会有逾越之举。

第三类人,欣赏别人、乐于成就他人。这一类人往往最让人佩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真正有格局、有良知的人,会为别人的优秀与善举发自内心地赞叹。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见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虽二人治学路径有别,仍奔走相告:此书可救天下。

这是一份不执于门户之见的随喜。

苏轼被贬黄州时,见友人秦观新作问世。

他虽自身处境困顿,仍挥笔作序赞叹:少游之文,如美玉无瑕,当传千古。

这是一份不执于自身困境的随喜。

看不惯别人的优秀,心之大小不过就是一口逼仄的井。

当一个人的格局大了,就不会在人性之恶里沉沦。

道家认为人有三尸,其中尸虫,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斩三尸方可神静性明,方可得道。

说白了,真正层次高的人,会为他人幸福欢喜,为他人风光而鼓掌。

南朝梁时的陶弘景,虽隐居茅山却心系朝堂,每当听闻朝廷推行善政,便欣然命笔赋诗赞叹。

时人不解其故。

他答道:“善政利民,天下之福也,吾何忍不赞?”

修随喜之心,心里装得下别人的好。这是认知上的一小步,却是跨越人性的一大步。

看到朋友起高楼也跟着高兴,工作中见同事精进便真心肯定,路遇陌生人善举便欣然喝彩。

花开花落心有欢喜,人来人往心有善意,世间一切美好之事,都能让自己心生暖意。

这便是已经修得随喜之心。

03

俗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嫉妒者,心如棘刺,伤人亦伤己;随喜者,心若明镜,照人亦照己。

战国时庞涓与孙膑同师学艺,庞涓因嫉妒孙膑之才,设计断其双足,最终却在马陵道自刎身亡,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唐代宰相房玄龄,虽身居高位,却对杜如晦的谋略真心叹服,“房谋杜断”传为美谈,二人共辅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二者之别,不在才智高低,而在心性宽窄。

一个人如果心里容不下别人的好,只会把路越走越窄。

反之,发乎真心,认可别人、赞赏别人时,这份善意就会回馈自身。

有时候,时运不好,往往因为福修得不够。

当我们能真心为他人的成就喝彩,破除内心的阴暗,福报便已在心田扎根、生长。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见苏东坡文采不凡,对人感叹: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但有人说:“苏东坡才情极富,若公识拔此人,只怕十年之后,天下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欧阳修。”

欧阳修一笑了之。

苏东坡感恩在心,他为欧阳修写的悼文,名动千古。

宋神宗即位,欧阳修向神宗推举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

神宗便先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使其步步登高,拔擢他为御史中丞。

其实,司马光小欧阳修十二岁,但司马光颇有才干,以后的地位和名气都可能超过欧阳修。

换成别人,一定见不得别人压自己一头。

可欧阳修因为欣赏司马光的政治素养,仍大力举荐。

欧阳修之所以被誉为一代文宗,又被后人尊称为欧阳文忠,不仅仅是因为其学识,更是因为其品德。

嫉妒源于狭隘的自我中心,而随喜是对自我执念的超越。

我们放下嫉妒与偏见,衷心地希望别人变好,脱离苦难境地,实则是在参与一场善的循环。

就像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才不会陷入黑暗。

如此心性本身,便是人生最珍贵的福报。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白泰官的人,是当时八大武术家之一。

白泰官成亲后便离家出走,一直在江湖流浪。

打拼多年之后,他终于功成名就,决定回家。

快要抵达家乡的途中,他遇到一个小孩正在对着石头练功。

小孩每个动作的力度,还有准确度,都做得非常到位。

白泰官看到后心想:“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了得,那将来长大就会赢过我。”

他越想越恨,在嫉妒心的强烈推动下,最终他出手把孩子给打死了。

没想到的是,孩子在断气前,对着他说了句:“我爹爹白泰官一定会来找你算账的。”

白泰官一听,顿时五雷轰顶,眼前的小孩竟然是自己的孩子。

嫉妒之心所及之处,往往是恶报滋生之地。

周国平说过:嫉妒是人性,不因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则是修养,我们无法压抑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

先做到让自己不因嫉妒而内心失衡,再做到可以对别人的优秀献上发自内心的祝福,这就是做人的修养,也是随喜赞叹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