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我遇到一个朋友,他刚查出肺癌并做了手术,术后病理显示存在淋巴结转移,但好在基因检测结果存在EGFR突变,于是开始吃靶向药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能靶向辅助是件好事,但是吃着吃着,他的问题就来了:“郑医生,我知道靶向药好,那么,靶向药到底需要吃多久?我的主管医生让我吃3年。但是我很想知道,停药以后会不会复发?假如一直吃下去,身体到底能不能承受药物的不良反应?”
我相信,很多人都存在类似的疑问。而针对上述问题,我的回答是:
临床研究有规定,不同分期有差别。
停药之前需谨慎,停药之后要注意。

临床试验有规定
靶向药的使用时长并非随意决定,而是有着严格的临床试验依据。针对不同分期的患者,不同的临床试验使用不同的辅助治疗药物,且不同药物服用的时间和年限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针对Ⅱ-ⅢA期肺癌,EVIDENCE研究选择一代靶向药(埃克替尼)口服2年,实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思愚教授发起的ICTAN研究则用数据告诉我们:化疗联合埃克替尼,不用吃三年,一样可以实现非常漂亮的疾病控制和总体生存。

截至末次随访,一线的埃克替尼口服治疗带来了显著改善的总生存结局,无论是口服6个月组还是12个月组,均可使死亡风险显著降低45%,把5年生存率直接从对照组的65%提升到75%水平。
ICTAN研究震撼发布: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时间或可大幅缩短!
再比如,针对ⅠB到ⅢA期的肺癌,ADAURA研究选择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
口服3年,实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在考虑口服靶向药的年限时,首先参考的就是临床研究的设计。采用临床试验的设计年限,有足够的数据做支撑,可使患者受益更多,这样的考虑也是较为稳妥的。
比如前面那位朋友,他参考的就是ADAURA研究,采用口服3年的标准。

不同分期有差别
简单理解,就是依照临床研究的设计年限口服靶向药,在停药以后,不同分期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停药反应。
有的分期会很稳定,但也有的分期会出现复发率突然增加的情况。
还是以ADAURA的研究作为参考,一方面,这个研究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它的证据级别更高。
另一方面,在这个研究中涉及了部分Ⅰ期患者,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参考信息。
我们先来解读ⅠB期患者的复发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服药36个月并停药后,实验组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复发率陡然增高的情况,整体的复发曲线依然很稳定(就是拟合的那条橙色曲线),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也没有突然减小。

但在Ⅱ期人群中,原定橙色的复发曲线,到了36个月以后则出现了扭折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36个月停药以后,试验组出现了复发率增高的现象,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也在减小,出现了图中的“纺锤型”。

而在Ⅲ期患者中,我们同样能看到,原定橙色的复发曲线在36个月后同样出现了扭折的情况,并且扭折的情况相比Ⅱ期而言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在36个月停药以后,Ⅲ期患者试验组的复发率升高现象比Ⅱ期更加明显,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缩小,纺锤型的曲线再次出现。
当我们把所有的曲线都汇总到一张图上,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停药前,无论是ⅠB期、Ⅱ期还是ⅢA期,其复发曲线都是高度接近的,表现为图中的曲线基本平行。
真正的区别出现在停药以后。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停药后,ⅠB期的曲线依然很坚挺,而Ⅱ-ⅢA期的复发率却开始增加。
其中,ⅢA期复发率的增加最为明显。表明在面对更晚的分期时,或许需要考虑更长时间的用药,才能规避复发的风险。

停药之前需谨慎
其实,无论是何种分期,我都建议大家在停药前先做一下全身的仔细检查。一定要在排除肿瘤活跃状态下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停药。
这里的全身检查包括:全身的影像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针对采用MRD随访的朋友,停药前也尽可能再复测一次MRD,以确保这个关键指标处于阴性状态。
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准确地评估病情,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停药决策。

停药之后要注意
停药之后,一定要根据医嘱进行规律科学的随访。

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随访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2025年版)》中可以看到,在肯定靶向药辅助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需要警惕靶向药停药后复发率升高的问题。
因此,专家共识里推荐把肺癌术后随访方案分成服药期间和停药以后这两个时间段去进行。
1.服药期间
这段时间,由于整体的复发率比较低,可以考虑每6个月随访一次。
2.停药以后
停药以后,由于会出现复发率增高的问题,所以建议:
①在停药以后的1~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
②在停药后的3~4年,每半年随访1次;
③停药5年以上,可以考虑每1年随访1次。

写在最后
针对靶向药使用多久的问题,临床研究的设计早就给过我们答案,但不代表这样的答案就是我们的最佳答案,还有待于我们未来用一系列的研究去探索、去证实。
在现实生活中,靶向药具体吃多久才能停药,除了需要看研究设计以外,还要结合自己的术后病理以及复查的情况,征询主管医生意见后,再进行综合的判断。
此外,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在服用靶向药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也会给靶向药的服用时间决策带来影响。比如:有的患者在服用靶向药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无法耐受的全身性皮疹,导致不得不减量甚至停药。
所以,在决定肺癌术后靶向药的使用时间时,我们既要遵循科学的指引,也要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患者的决策。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靶向药的出现已经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好是我们手里的基本盘,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对抗疾病。至于如何让它好上加好,就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和总结的问题了。
未来,相信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会出现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