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海网报道,台湾地区“大罢免”投票进入倒计时,蓝绿围绕相关罢免案展开激烈博弈。

台湾(资料图)
此次“大罢免”由民进党主导发起。其核心目标之一是改变台立法机构的权力格局。目前台立法机构中,各政党席位分布形成一定制衡,多项法案的通过都需要经过多轮协商。民进党若能通过罢免案,可减少反对声音,让赖清德当局的政策在台立法机构更易通过,为其施政铺平道路。这种权力格局的改变,可能会让台湾地区的政治决策走向更加单一化。
海峡导报报道,蔡英文至今未公开表态支持此次“大罢免”。作为民进党重要人物,她的态度对绿营支持者具有引导作用。这种沉默可能让部分绿营支持者对罢免案的重要性产生疑虑,进而影响他们的投票意愿。有绿营基层人士表示,由于蔡英文未明确表态,在向选民宣传罢免案时缺乏有力的“背书”。
赖清德办公室主任曾身着台军服装发表“打掉重练”言论,引发民进党内部“英系”成员的不满。这种内部矛盾的公开化,会削弱绿营的团结,使得在推动“大罢免”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一些“英系”议员在私下场合批评该言论不当,认为这会损害民进党在军中及相关群体中的形象。

台湾(资料图)
民进党秘书长林右昌是此次催票活动中级别最高的人物。对比以往选举,此次“大罢免”的造势活动缺乏更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参与,整体热度偏低。这会降低绿营支持者的参与热情,不利于获取足够的同意票。有绿营支持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因为没有重量级人物带头,对此次罢免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马英九近期出席“反恶罢”造势大会,现场聚集约2万人。他在会上呼吁蓝白阵营放下分歧,共同反对“大罢免”。他任内推动的两岸交流政策,曾让两岸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如两岸直航航线增加、高校交流项目增多等,这些成果至今仍被不少民众认可。现场不少民众举着“反对恶罢,维护民主”的标语,响应马英九的呼吁。
马英九公开质疑赖清德的施政。两岸关系因赖清德的“台独”倾向出现紧张,影响了两岸民间交流和经贸合作,一些两岸合作的项目被迫暂停;兵役延长政策引发年轻人及家长的不满,不少青年通过网络表达对未来规划被打乱的担忧;台积电部分产能搬迁,让台湾本地的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相关产业链的就业岗位受到影响;面对关税战,当局未能有效维护台湾企业的利益,部分企业出口成本大幅增加。
岛内多地民众举行抗议活动,表达对赖清德当局的不满。抗议人群中有人喊出“赖清德下台”的口号,还有人举着写有“关注民生,停止内斗”的牌子,反映出民众对当局施政不力的愤怒情绪。这些抗议活动也从侧面显示出“大罢免”背后复杂的民意基础。有参与抗议的民众表示,当局应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而不是搞政治斗争。

台湾(资料图)
“中时新闻网”发布的网络投票结果显示,多数网友认为国民党在此次“大罢免”相关博弈中有望占据优势。这一结果虽不能完全代表全体民众的态度,但也反映出部分民众对蓝营的支持倾向,以及对当前政治局势的看法。该投票吸引了数万网友参与,投票时间持续了一周左右。
政治评论员沈富雄分析,“大罢免”的结果将取决于双方的催票效果和中间选民的态度。他建议国民党应持续聚焦民生议题,争取更多中间选民的支持。其他专家也认为,此次“大罢免”的走向可能会影响台湾未来几年的政治生态,甚至会改变各政党的发展策略。
若“大罢免”成功,民进党将进一步巩固政治地位,其政策推行会更加顺畅,但也可能激化蓝绿对立,让台湾社会的分裂态势更加明显;若失败,民进党将遭遇政治挫折,蓝营则可能借此机会提升影响力,推动更多符合自身理念的政策。两种结果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成功可能让“台独”势力更加嚣张,增加两岸和平统一的阻力;失败则可能为两岸关系缓和提供一定空间,让两岸交流有机会重回正轨。
“大罢免”投票已进入关键阶段,马英九的复出为蓝营注入力量,绿营的内部问题则增添了不确定性。双方都在最后的时间里加紧催票,蓝营通过组织小型座谈会、上门拜访等方式争取选民支持,绿营则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最终结果不仅会改变台湾的政治格局,也将被两岸民众乃至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台湾政治的下一步走向,正随着投票日的临近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