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穆迪将美国信用评级从最高的AAA 下调至AA1,这个看似简单的字母变动,却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不是一场华尔街的独角戏,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从家庭理财到企业经营,从房贷利率到养老金收益,都将受到深远影响。

在金融世界里,美国国债一直被视为 “定海神针”,是一切资产定价的基准。无论是股市、楼市还是债券市场,投资者都会将美债利率作为参考标准。因为长久以来,美国国债被认为是全球最安全、最容易变现且最值得信赖的金融资产,仿佛只要地球还在运转,美国政府就不会赖账。
然而,现实却逐渐打破了这一神话。如今的美国,就像一个信用卡严重透支却仍在疯狂刷卡的人。截至今年 5 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达到GDP的124%,换算下来,每个美国人从出生到终老,平均要背负11万美元的国家债务。

美国当前正陷入 “双杀” 困境。一方面,通胀居高不下,美联储不断加息,导致债务规模持续膨胀。2024年美国净利息支出高达8700亿美元,而2025年预计将超过1.1万亿美元,几乎与军费开支相当。美国政府如今只能优先偿还债务利息,其他方面的预算安排则变得随意。
更糟糕的是,美国新发债券大多是一两年期的短期债券,如同信用卡只还最低还款额,到期后只能以更高利息借新债还旧债,债务负担越积越重。此次穆迪下调评级,就是对美国财政部的一次严重警告:若继续这样下去,美国国债将彻底沦为风险资产。

美国财政陷入如此窘境,并非没有偿还能力,而是政治博弈的结果。民主党主张加大财政支出,用于基建、教育和清洁能源等领域,以获取选民支持;而共和党则坚决反对加税,要求削减预算、减轻企业负担,维护资本家利益。两党为了拉选票,陷入了死循环:削减开支会失去选民,增加税收又会得罪资本家。最终,双方都不愿控制债务增长,反而热衷于玩 “债务上限大冒险” 游戏。
每年关于是否提高债务上限的投票,都变成了两党的激烈争斗现场,甚至不惜以政府关门、威胁违约来互相施压。在评级机构看来,美国的问题早已不是能否还钱,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否避免自我设限。正如穆迪所言,美国财政最大的症结在于缺乏可信的债务下降路径,即一边欠债,一边却毫无还款计划。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后,一系列连锁反应迅速显现。首先,美国借钱成本大幅上升。为了吸引资金购买美债,美国不得不提高国债利率,这直接导致房贷、车贷利率上涨,企业融资变得困难,投资也随之收缩。
其次,美元的国际地位受到冲击。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如养老金、保险公司等,对投资资产的信用等级有着严格要求,美国信用评级下降后,它们不得不减持美债,转而投向黄金等避险资产。曾经被视为金融圈终极信仰的美债出现裂痕,资金纷纷出逃,引发黄金价格上涨、美股下跌。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中国持有约 7600 多亿美元的美债,美债利率上升使得中国持有的债券账面价值缩水,可能影响人民币的稳定性。这也让中国央行在调整货币政策时更加谨慎,降息操作需要权衡利弊,因为一旦降息,资金可能流向美国购买高收益美债。
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房贷利率难以降低,房价也缺乏上涨动力。此外,对于依赖海外市场、以美元结算的中国企业来说,美国利率上升导致客户下单更加谨慎,美元汇率波动也使得企业利润难以稳定,甚至可能面临经营困境,一些企业可能因此倒闭。

美国会赖账吗?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不太可能出现像阿根廷、斯里兰卡那样的实质性违约,毕竟美国掌握着美元的印钞权,一旦赖账,将引发全球金融系统崩溃,这对美国自身也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美国也不会老老实实还钱,而是采取 “高级赖账” 手段,比如推动美元指数下跌,让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债兑换成本币时缩水,或者通过通胀稀释债务,虽然名义上偿还了债务,但实际购买力却大幅下降。穆迪的评级下调,更像是一次温和的提醒,它告诉世界,美国的还款方式已经不再值得满分信任。

信用如同大厦的基石,一旦动摇,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此次被降级,根源在于其长期的不负责任和政治内耗,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困境。曾经以信用著称的美国,如今正逐渐失去全球投资者的信任。
对于普通人来说,就业市场本就竞争激烈,而这一事件的后续影响,可能会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场金融震荡带来的影响,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都将切实感受到的现实。
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