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他们在键盘上敲出的,不只是代码 | 青少年AIGC公益纪实

在传统的公益模式中,青少年往往被定位为参与者或受助者。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普及,一群中学生正在改变这一叙事—

在传统的公益模式中,青少年往往被定位为参与者或受助者。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普及,一群中学生正在改变这一叙事——他们正在用代码和创意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让公益变得可触摸、可衡量。

几周前,我亲眼见证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北京一所普通高中的教室里,一群高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出了一款能识别社区垃圾并自动分类的小程序。附近社区的居民通过微信扫码就能使用,短短一个月内,正确垃圾分类率提升了42%。这些学生告诉我,他们的技术基础来自于在校参加的“青少年AIGC”项目。

这种“青少年AIGC”实践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它不满足于理论教学,而是鼓励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运用AI技术创造解决方案。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组初中生开发的“听不见的声音”APP——通过训练音频识别模型,帮助听力障碍群体“看见”周围环境的声音警示。这些学生告诉我,他们在畅学AI学习平台上完成了基础的模型训练,然后根据真实场景反复调试,最终使识别准确率达到了实用水平。

这些实践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青少年AIGC”项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学生们不再是简单套用现有模型,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社会问题,然后思考如何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数据收集的困难、模型优化的挫折、产品设计的反复修改。但正是这些真实的问题,让青少年AIGC从炫技变成了真正的赋能工具。

在青少年AIGC实践中,技术始终是手段而非目的。一位指导老师强调:“我们不怕学生的项目失败,怕的是他们只停留在想象阶段。哪怕只能解决一个小问题,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对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非凡。”

青少年AIGC项目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多少社会问题,更在于它重塑了青少年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写的代码正在帮助社区的独居老人,或者为乡村学校的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技术就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温暖的桥梁。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入这类实践课程,畅学AI等学习平台也提供了更符合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工具和教程。这些平台不追求复杂的技术堆砌,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青少年AIGC真正落地生根。

青少年AIGC赋能公益的实践告诉我们,年轻一代并不缺乏改变世界的意愿和能力。他们只需要合适的工具和机会,就能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当技术教育与公益实践结合,学习便超越了课堂的边界,在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

也许下一个改变我们社区的项目,正悄然在某间教室的电脑上孕育——那是一群相信技术能够温暖世界的年轻人,在用青少年AIGC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