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和运动都和以前一样没变啊,怎么入秋后一查体,糖代谢指标就超标了呢?”
老话讲“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天气一变凉,难道真的会影响咱们身体,让血糖也跟着出现波动吗?
一、入秋后,血糖更易波动?当昼夜温差超过8℃时,人体会启动代偿性调节机制。美国糖尿病协会2022年研究显示,环境温度每下降10℃,基础代谢率会提升7%,这种变化直接作用于肝脏的糖输出功能,可能影响患者的血糖。
当人体从温暖的被窝进入较冷的空气时,体温调节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肝脏会优先分解糖原提供热量。若未及时补充食物,就可能出现"低温性空腹高糖"现象。建议清晨起床后先喝杯温水,等待10分钟再测量糖代谢指标,数据会更准确。

秋季空气湿度也会出现骤降,这种变化会导致呼吸道和皮肤的水分蒸发量增加,英国《临床内分泌学》杂志研究指出,当人体失水达到体重的2%时,糖代谢效率就会下降15%。
脱水状态会引发双重效应,一方面血液浓缩导致检测值虚高,另一方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会间接促进肝糖释放。更值得关注的是,细胞内液减少会降低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就像给细胞门锁涂了胶水,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效率大打折扣。

秋季日照时间平均减少2.5小时,这种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物钟调节中枢,光照不足会导致我们的褪黑素分泌不足,进而会影响夜间胰岛素分泌减少,而清晨皮质醇水平升高。
这种激素失衡会造成昼夜糖代谢倒置,白天糖利用效率下降,夜间肝糖输出增加。建议调整作息时间,早晨7-8点接触自然光15分钟,帮助重置生物钟。夜间使用暖光灯照明,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维持正常的代谢节律。

"贴秋膘"的传统观念导致秋季膳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调查显示,入秋后人均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而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这种改变会带来双重风险,精制碳水快速吸收导致餐后糖峰值升高,膳食纤维不足则延缓胃排空,延长高糖状态持续时间。

更隐蔽的是烹饪方式的改变,秋季人们更倾向选择炖煮,红烧等高温长时间烹饪,这类方式会使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值)提升,
季节性变化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让我们主动调节,通过科学的监测和适度的调整,完全可以将秋季糖代谢波动控制在合理以内。尤其要注意饮食调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糖尿病患者早饭记住“3不吃”早上刚起床,你是不是也经常站在厨房前发愁,今天早饭吃啥?尤其是有糖尿病的朋友,选对早饭太重要了!选错了血糖可能像坐过山车一样飙升,选对了,一整天都能稳稳当当。早饭“3不吃”,到底哪三种食物得绕着走?为啥不能吃?
第一不吃:软烂的白粥、米糊
“早上喝碗粥,暖胃又舒服!”但熬得软烂的米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升糖炸弹”。因为米里的淀粉经过长时间熬煮,会变成“糊化”状态,喝下去后就像给身体灌了杯糖水,血糖蹭蹭往上涨。
举个例子,一碗白米粥的升糖指数(GI)高达70以上,而普通米饭才60左右。更夸张的是,有些朋友喜欢喝米糊,黑芝麻糊,藕粉这类冲泡的粉状食物,它们的GI值更高,因为磨成粉后吸收更快,血糖飙升速度比白粥还猛。

早餐想要喝粥,我们可以换一种,比如用杂粮、杂豆煮粥,像红豆、绿豆、燕麦、糙米这些,一碗粥里放8-10种杂粮,升糖速度会慢很多。或者干脆不吃粥,改成杂粮馒头、玉米、红薯、芋头这些粗粮主食,既能填饱肚子,血糖又稳得住。

第二不吃:油炸食物
“油条配豆浆,绝配!”但糖尿病患者得记住,油炸食物是早餐的“禁忌清单”头号选手,油条、油饼、炸糕、煎饼这些食物本身就是用米或面做的,再裹上油一炸,热量直接翻倍。
为啥不能碰?油炸食物的脂肪含量超高,吃进去后血液里的脂肪会升高,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更难控制。第二,油炸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对血管伤害大,长期吃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我们可以选水煮蛋、蒸玉米、烤红薯这些低脂又健康的主食。如果想吃点香的,可以用少量橄榄油煎个鸡胸肉,或者用空气炸锅做点无油薯条,既满足口感,又不会让血糖和血脂失控。

第三不吃:加工肉类
“早餐吃根香肠,省事又方便!”但糖尿病患者得小心,加工肉类,比如香肠、火腿、午餐肉是早餐的“隐形杀手”,这些食物为了延长保质期,通常会加大量盐、防腐剂,甚至有些还会偷偷加糖。
为啥不能吃?第一,盐分太高会升高血压,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黄金搭档”,容易一起搞破坏。第二,加工肉类里的添加剂,比如亚硝酸盐,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第三有些香肠、火腿里会加糖调味,吃进去后血糖直接飙升。

那早餐想吃肉咋办?咱们可以选新鲜瘦肉、鱼肉、鸡肉,比如水煮鸡胸肉、清蒸鱼、瘦牛肉片,这些食物低脂低盐,蛋白质含量高,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让血糖和血压闹脾气。如果实在想吃肉,可以自己用少量盐和黑胡椒腌点鸡胸肉,煎一煎,味道也不差。

早餐“3不吃”,记住这口诀,糖尿病患者的早餐,记住“3不吃”,不吃软烂白粥米糊,不吃油炸食物,不吃加工肉类!这三种食物要么升糖快,要么热量高,要么盐分多,对血糖和健康都不友好。
那早餐该吃啥?主食选粗粮,蛋白质选新鲜肉蛋奶,蔬菜选绿叶菜,这样搭配营养均衡,血糖稳得住!早餐是一天的开始,选对食物,血糖稳了。入秋后控糖我们还需要从其他方面下手。
三、入秋控糖还要掌握这些方法刚入秋不要穿太厚的袜子,脚部容易出汗,潮湿环境会滋生细菌,引发脚气或感染。而穿太紧的鞋子,会压迫脚部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局部缺氧。这时候身体会分泌应激激素,反而会升高血糖。
更危险的是,脚部血液循环差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足,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袜子选透气棉袜,别穿化纤或加绒的厚袜子,优先选纯棉、吸汗的薄款,保持脚部干爽。别为了时尚穿尖头鞋或硬底鞋,试试运动鞋或老年鞋,鞋头留1指宽的空间,避免挤压。

秋天干燥,得多喝水!但早上起床后空腹猛灌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早餐后的消化,导致血糖上升变慢后又突然升高。而睡前喝太多水,半夜容易起夜,打断睡眠,引发应激反应升高血糖。
饭前少量喝水能湿润口腔和食道,但别喝太多,避免冲淡胃液。两餐之间喝200ml,比如上午10点、下午3点,这时候血糖相对稳定,喝水不会引起大幅波动。如果出门散步或做家务,运动后别猛灌水,分3-4次小口喝,每次50ml左右。

入秋后控制血糖,我们还要学会有技巧的晒太阳,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阳光,紫外线较弱,适合晒背部或手臂,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调节胰岛素分泌。但如果中午12点-2点暴晒头部或脸部,高温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糖升高。
更关键的是,如果晒太阳时穿太少,受凉后身体会分泌应激激素,反而让血糖波动。

“秋天在家闲着,多做家务活!”很多糖友把做家务当运动,但你知道吗?家务做太多或太集中,反而可能让血糖“失控”。比如,一口气擦完所有窗户、拖完地,身体会进入疲劳状态,分泌应激激素升高血糖。
而长期不做家务,身体活动量减少,代谢变慢,血糖也会悄悄升高。
更关键的是,如果做家务时弯腰太久或用力过猛,还可能引发血压波动,间接影响血糖稳定。试试“分散做+巧搭配”,每天分3次做:早上擦桌子、中午洗衣服、晚上扫地,每次15-2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擦桌子时站着踮脚尖,洗衣服时蹲起5次,扫地时左右摆臂,既能活动身体,又不会太累。做完喝杯温水,家务后补充100ml温水,避免脱水引发血糖波动。控糖是“细节战”,从生活里“抠”出健康。

入秋时节,气温渐凉,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更需用心。
早饭作为一天的第一餐,对血糖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牢记早饭“3不吃”,配合规律监测与适度运动,定能让血糖平稳度过整个秋天。
文献参考:
[1] 《超2.5亿人竟不知已患糖尿病!《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最新数据揭秘》.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2025-04-08
[2] 《老年糖尿病,血糖多少才最好?这5种升糖食物,尽量少吃》.方舟健客科普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