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还在奶茶火锅,下一秒就被查出癌症」
「熬夜赶方案时胸痛,以为是压力大,结果是肿瘤信号」
……
「脆皮」是当代年轻人对自己「年纪轻轻,身体却一堆小毛病」的调侃。可当「脆皮」遇上「癌症」,就真的不是能说笑的「小毛病」了。
曾经被认为是「老年病」的癌症,如今正盯上20-40岁的年轻人——近日,发表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官方期刊ESMO Open的社论指出,1990-2019年全球早发性癌症(通常指50岁前确诊的癌症)发病率飙升79.1%,死亡率上升27.7%!在中高收入地区,早发性癌症甚至已成为20-40岁人群的首要死因,比心血管疾病还致命!

今天咚咚和大家一起探讨,咱们「脆皮年轻人」该如何避开癌症「年轻化」的「巨雷」。
一、早发性癌症有多「凶」?三个「离谱」现象来说清研究汇总了全球1990-2025年的癌症流行病学数据,尤其聚焦20-40岁年轻人群的癌症发病趋势。研究团队分析GLOBOCAN等权威数据库后发现,早发癌症的「年轻化」浪潮,正精准击中「脆皮年轻人」的健康短板,三个或许会颠覆我们认知的「离谱」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现象一:年轻群体成唯一「涨癌」群体
从1995年到2021年,全球所有年龄组中,只有50岁以下人群的癌症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其中,20-40岁人群的增长最扎眼:2022年,全球20-40岁年轻人中新增癌症病例达124.8万例,死亡35.1万例。直观点说,相当于每天约3400名年轻人确诊癌症,960人因癌症离世。更令人担忧的是,按当前趋势,到2050年早发性癌症发病率还会再增12.8%,死亡率上升12.9%,咱们「脆皮」的健康压力只会更大。
现象二:癌症类型集中,男女差异明显
在20-40岁男性中,甲状腺癌(14.4%)、睾丸癌(9.0%)、结直肠癌(6.9%)是最常见的三种癌症,而肝癌(12.1%)和中枢神经系统癌症(9.2%)则是主要死因;女性中,乳腺癌占比最高(30.0%),其次是甲状腺癌(20.4%)和宫颈癌(12.9%),其中乳腺癌也是女性早发性癌症的首要死因(24.6%),宫颈癌紧随其后(16.6%)。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在年轻人中涨得特别快,比如法国20-40岁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1998-2017年间几乎增长了5倍。这些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当成「熬夜后遗症」或「肠胃不舒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现象三:女性负担更重,差距仍在扩大
一直以来,50岁以下女性的癌症发病率都高于男性,但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2002年,年轻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比男性高51%,到2021年,这一差距已扩大到82%——每10万年轻女性中就有141.1人确诊癌症,而男性仅77.4人。这主要源于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激增,这两种癌症目前已占年轻女性所有癌症的近一半;此外,年轻女性因多重社会身份(职场人、母亲、妻子、女儿)更能「忍耐」,往往亦更容易忽视,或没有时间去处理身体的「小问题」。
二、为什么年轻人会得癌症?三个关键因素要留心研究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早发性癌症发病率飙升的原因,从而让我们「趋吉避凶」。遗憾的是,目前尚无单一答案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但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癌症类型的趋势,建议大家关注以下因素。
首先是生活方式和环境暴露的变化。从20世纪中期开始,年轻人在胎儿期、儿童期和青年期接触的风险因素发生了显著改变: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会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早年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环境中的致癌物(如空气污染、食品添加剂)、内分泌干扰物(如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长期暴露会增加细胞癌变风险。此外,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熬夜、久坐、高糖饮食等习惯,也会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免疫功能等,间接促进癌症发生。
其次是「加速衰老」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1965年后出生的人群,「加速衰老」的比例明显高于1950-1954年出生的人群——这种衰老速度的加快,与早发性癌症风险显著相关:衰老指标每升高1个标准差,早发性肺癌风险增加42%,早发性胃肠道癌症风险增加22%,早发性子宫癌风险增加36%。简单来说,有些人虽然年龄只有30岁,但身体的「生物学年龄」可能已达到50岁,细胞癌变的概率自然更高。
最近在风口浪尖上的筛查技术,这回真不背锅。很多人认为,早发性癌症发病率上升是因为检查更先进了,但研究指出,大多数癌症筛查方案并不覆盖20-40岁人群,像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早发性癌症的增长,更多是真实的流行病学趋势,而非「过度诊断」。比如结直肠癌,20-40岁人群的发病率上升,与肠道息肉(癌前病变)的增多直接相关,这背后是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长期影响,而非筛查手段的变化。
三、年轻人该如何应对?三个实用建议请收好咚咚为大家介绍这篇重磅社论,并非要制造焦虑,而是希望通过数据提醒咱们自己:年轻不是咱能挥霍的「本钱」,身体健康才能持续「搞钱」,早发性癌症的防控已刻不容缓。对20-40岁人群来说,不用整多复杂的「防癌计划」,三个简单行动就能见效。
第一是「脆皮信号」别硬扛,不舒服就查。研究指出,年轻人往往认为自己「身体耐操」,容易忽视早期症状,导致诊断延迟,这也是早发性癌症患者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出现持续腹痛、便血,别简单归为「肠胃炎」,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信号;乳房出现无痛肿块、乳头溢液,不要觉得「年轻不会得乳腺癌」,应及时做乳腺体检;长期乏力、体重骤降,也需要排查癌症可能。任何持续2周以上的异常(比如体重骤降、长期乏力、不明疼痛),都别硬扛,花半天时间去医院检查,比硬撑到严重更省钱。
第二是调整「脆皮习惯」,把健康当「存钱」。既然肥胖、不良饮食、环境暴露是早发性癌症的重要诱因,咱们可以从这些「可控因素」入手:保持BMI在18.5-24之间,相当于给身体「存健康本金」;少喝奶茶、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全谷物和蔬果,等于「减少健康支出」;每天睡够7-8小时、远离烟酒,就是给健康「赚利息」。对女性来说,减少不必要的雌激素暴露(如避免长期滥用含雌激素的护肤品),定期做乳腺和宫颈检查,也能降低乳腺癌、宫颈癌风险,也是低成本的「健康投资」。
第三是高风险人群主动筛查,别等指南「一刀切」。目前多数癌症筛查从50岁开始,但研究建议,有癌症家族史、携带遗传基因(如BRCA1/2突变)的年轻人,应提前开始筛查。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30岁起每年做乳腺超声;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40岁(或比家族最早确诊者小10岁)开始做肠镜——早筛查早发现,能避免后期花更多钱治大病,这才是最划算的「财务规划」。
结语咚咚为大家介绍ESMO Open的这篇重磅社论,并非想「自己吓自己」,而是想帮大家看清:癌症「年轻化」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明知身体「脆皮」,还继续透支健康。未来随着早发性癌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有更精准的防控方法,但对现在咱们「脆皮」们来说,从今天开始关注身体信号、调整生活习惯,就是给健康「充值」的最好方式。「脆皮」可以,但咱不能「脆」到让癌症有机可乘,毕竟好身体,才是所有美好生活的前提呀!
参考文献:
[1]André F, Rassy E, Achutti-Duso B, Boilève A, Smolenschi C, Delaloge S, Barlesi F. The rising tides of cancers among young adults. ESMO Open. 2025 Sep 3;10(9):105553. doi: 10.1016/j.esmoop.2025.10555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07212; PMCID: PMC1244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