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后,原有的大家庭,很容易就散了。
这样散的,不仅仅是亲情,还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很让人可惜和遗憾。
这时,就需要家族里最能干的,凝聚力最强的那个人,站出来,努力做好这两件事,作来引领整个家族的发展。

01
扶弱济困,合理分配财产
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矛盾,往往源于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资源和爱护不一致。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就成了必须要团结起来的至亲之人,这时,就必须要尽力清除兄弟姐妹之间的隔阂,为以后和睦美满的相处,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兄弟姐妹中最能干,最有话语权的那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地分配父母留下的财产,并且尽量扶弱济困。
这既能体现兄弟姐妹之间的真情,完成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心愿,也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德行和家风。
我父亲这一辈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我父亲有兄弟三个,这其中属我的父亲最能干,最有家族凝聚力。
当初祖父母在世的时候,父亲就和大伯二伯商量,我们家条件最好,照顾身体欠佳的祖父;二伯家条件一般,就负责身体还好的祖母;而大伯家因为子女多,经济条件最差,就只出力,不出钱,在祖父母需要床前照顾的时候,认真尽孝就可以。
祖父母去世之后,父亲又主动进行了财产公开和分配,祖父母留下的老宅基地,给了二伯,因为二伯家有两个儿子,有分家翻盖新房的需求。祖父母留下的现金和一些金银首饰,就给了大伯,大伯家都是闺女,又陆续到了适婚年龄,正好用得上。我父亲继承了祖父的一门手艺,就算是祖父母给他留下的最大财富。
整个分配公平公开,物尽其用,大家都没有二话可说,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
普通家庭,也就那么三瓜两枣,不要什么都争,不要不讲亲情,争来争去,就只争来一肚子闲气。

02
兄弟姐妹的相聚,要立新规矩
父母走了之后,兄弟姐妹之间的连接就少了一样,但手足之情是一辈子的,兄弟姐妹之间,逢年过节还是要好好聚一聚。
这既是一种亲情的延续,也是一种家风的传承,不仅能让兄弟姐妹之间享受亲情,还能给后辈子女做出榜样,培养感情,将血脉亲情与互助家风传承下去。
隔壁邻居周大叔,兄弟姐妹四人,自从父母去世之后,作为长子的周大叔,就定好了兄弟姐妹相聚的规矩。
清明节和父母的生辰,兄弟姐妹是必须要一起返乡扫墓的。
中秋节,四个小家庭必须一起过节。
每年的春节,四家轮流做东,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
平时遇到每家有什么大事,兄弟姐妹都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能捧钱场的捧钱场,能捧人场的捧人场。
整个大家庭20多口人,一直和和美美,团团结结,热热闹闹,从来没有闹过什么大的矛盾,让外人羡慕不已。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
好的家庭,是温暖的,有凝聚力的。
兄弟姐妹之间常常聚一聚,见一见,聊一聊,亲情才能得以延续,亲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才能得到促进,一个家庭的家风,才能得到延续。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血脉亲情,却依然在。
作为家庭中能力最强,最有凝聚力的那个人,就应该主动担起团结大家庭的责任,让亲情得以延续,让家风得以传承,让后辈子女能够互帮互助,拧成一股绳。
父母不在了,但大家庭不能散,这才是最好的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