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母亲从辽宁长途跋涉来牡丹江安家落户实况叙述,请您在阅读此文之前,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支持!

通向青梅村的青梅大桥
1996年,母亲离世后,哥哥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张尘封已久的特别通行证。这张通行证源自当年母亲从辽宁海城老家启程前往牡丹江的迁徙之路,沿途历经伪满洲国时期特有的历史背景。

远眺铁岭镇青梅村,母亲住过的村庄
它是方形布帛,因岁月久远,布帛已泛黄,边缘处还微微卷起,彷佛诉说着往昔的沧桑。
白布上,墨笔写就的文字密密麻麻,字体潦草难辨,字迹也因时光侵蚀而模糊不清。大致的内容依稀可辨:各沿途治安保甲,兹有我村民洪某某,迁移去牡丹江,希望沿途保甲,见此证明准予放行。这简短的文字,却承载着母亲当年迁徙的艰辛与不易。

母亲住过的村庄,青梅村远景
通行证末尾处,伪村公所的印章清晰可见,旁边标注的日期,为这张通行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母亲生前从未向我们展示过这张特殊通行证,也未曾提及与此相关的任何往事。
在我们子女的认知里,母亲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她的根似乎从未离开过这里。

青梅村通向母亲家的老房子
当哥哥含泪用颤抖的双手把这张证件递到我面前,哽咽着问“你看怎么办”时,我才第一次触摸到这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
这张布满褶皱的通行证,宛若母亲额间深深刻下的年轮;那泛白的布帛,恰似她日渐霜染的发丝。上面斑驳的文字,彷佛勾勒出她从辽宁辗转迁徙至牡丹江的路线图。

铁岭镇青梅村主街道
恍惚间,我彷佛看见母亲扎着头巾、身背行囊,在星月交辉的夜色中匆忙赶路的身影。风尘仆仆的路途中,她的脚步坚定而执着。
感情的狂澜骤然席卷而来,我的视线瞬间模糊。温热的泪珠不知不觉从脸颊滑落,在寂静中诉说着难以言说的感动与怀念。这张布帛的证件,不仅记录着一段迁徙的历程,更承载着母亲那份深埋心底的坚韧与深深的爱。

母亲从辽宁迁徙来到这里,铁岭镇青梅村
哥哥大概是怕我睹物伤感,便顺手将证件扔到炉中。炉子霎时升腾,格外炽烈地跃动起来,将整个屋子照得通明。那跳跃的火焰,彷佛母亲未熄的生命在燃烧,是那样的炽热而明亮。
一份横跨了三个时代的通行证,就这样在火光中悄然化为灰烬。

铁岭镇青梅村民宅
如今回想起来,心头不免泛起几分悔意——当时若能将它留下,也该是母亲留给我们的一份念想吧。或许在今日,它已能算作一件文物,若能捐给海林杨子荣展览馆,不仅能丰富馆藏,也能让后人有机会目睹那段历史的痕迹,该有多好。

铁岭镇青梅村农家民宅
母亲在日伪时期背井离乡,迁徙至牡丹江的经历,是那段艰苦岁月中无数中国民众流离失所的缩影。为谋生路,她不得不申领特别通行证,这一张证件不仅承载着个人生存的挣扎,更成为日本侵华罪证的铁证。
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如警世钟般在家族血脉中代代相传,时刻提醒后人铭记民族苦难,珍视和平安宁。
朋友:当您读完这篇文章您有何感想呢?请您在评论区发表您对此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