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吐槽王家卫烧钱不赚钱,没张叔平啥也不是后等言论,全网都在等待后续,结果3天后,李立群直接在评论区给出了评论,甩出猛料:

"《一代宗师》也找过我,结论就是酬劳太少,所以我不去。我很在乎电影的导演如何,但是我觉得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宗师,结果看完电影,果然找不到宗师,为什么?因为他看不到。"
最后还配上了三朵红花,短短几句话,没有阴阳怪气,没有人身攻击,却精准戳中了王家卫作品的命门。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老戏骨的评价从不让人失望,李立群对《一代宗师》的解读之所以中肯,核心在于他戳破了一个关键真相:演戏和看戏,从来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演员站在创作端,看的是内行门道。
他们能精准判断同行是否真正演活了宗师的内核,是形似还是神似。
更能透过镜头语言,吃透导演藏在画面里的深层表达,看懂叙事背后的巧思与深意。

观众站在接收端,看的是故事呈现。
我们没有创作视角的加持,只能先被动代入导演搭建的叙事框架,跟着镜头感受故事、共情角色,最后对宗师的认知,也自然定格在导演最终呈现的模样里。
李立群这番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细想下来,观众对宗师的理解,其实早已被导演的叙事框架悄悄限定。
我们感受到的并非宗师二字本身的立体质感与多元魅力,更多是导演想传递的想法,顺着他搭建的视角被潜移默化地引导。
不知不觉间,观众好像失去了对宗师的独立解读空间,并非不想有个人理解,而是导演的大师光环太过耀眼,让我们下意识跟着他的呈现去定义宗师,反倒忽略了这个词本身该有的丰富可能。

当我们谈论大师的电影,更该厘清一个核心,究竟是大师的标签定义了作品,还是电影的内核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早有神预言,吐槽《繁花》时就埋下伏笔
《一代宗师》在华语影坛的地位没人否认,毕竟拿了好多国内外大奖。
梁朝伟和章子怡演得特别好,成了行业里的榜样,王家卫也靠这部片坐稳了文艺片大师的位置。
但在一片夸奖声里,李立群的看法却很实在,他直接点出关键问题点,就算电影表面拍得再好看,要是没有实在的内容撑着,说到底也只是空有架子的外壳。
这可不是李立群一时兴起的吐槽,而是他一直以来的实在看法。
早在《繁花》热播、大家都在讨论的时候,他就公开说了对王家卫创作的不同想法。

他说“拍电视剧的本事还不够”,也质疑剧里“90 年代的上海根本不是这个真实样子”
更直白地说自己“看不懂《重庆森林》《一代宗师》这些片子想表达的意思”。
虽然《一代宗师》《繁花》网上一直好评很多,但还是有不少观众坦诚说看不懂、不想看等言论。
这个事情其实反映了现在影视圈的一个实在问题
大师的名号常常成了保护罩,有些创作者就靠着名气做事,还有不少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被水军或粉丝吹成了神作,真正的好坏反而在过度炒作里变模糊了。
有的电影画面拍得跟壁纸一样美,明星阵容也豪华,但故事没逻辑、人物没灵魂,看完除了记住几个镜头,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象。
还有的剧靠猎奇设定、华丽服化道博眼球,可看完整部剧,连核心想讲的主题都说不清。
这些都是典型的“重形式、轻内核”的影视作品。
当然,导演占据一部分,有些没有演技的流量明星也“功不可没”。
对观众来说,李立群的质疑更像给观众敲响了警钟
评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别被导演的名气、奖项的光环牵着走,得回到作品本身来看。

内容有没有深度、故事讲得通不通、能不能让人有共鸣,这些才是判断一部作品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琢磨的关键。
时代早就变了,再也不是导演拍什么、观众就只能看什么的年代了。
清醒的观众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买票看电影,本该给出更中肯的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影视行业往前走。
要是一味无脑吹捧、只敢说好听的,电影行业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