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东部战区海军进行了一场高强度海岸导弹打击演习,重点围绕“发现即摧毁”的现代作战理念展开实战化检验。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参演的鹰击-62亚音速反舰导弹在演习中展现出仅需三分钟即可完成目标参数修改与再打击准备的能力,这一反应速度对于亚音速导弹的作战特性而言已具备高度实用性,同时揭示了我军作战体系整体效能的显著提升。

据报道,一支机动部署的海岸导弹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依托综合预警体系和数字化指挥链路,成功实现了对海上移动目标的快速侦测、火力分配与多波次打击。在模拟对抗中,当首轮打击未能完全清除目标时,指挥所迅速依据最新情报数据,指挥预备打击群在短短三分钟内完成导弹目标参数的修改与发射准备,最终成功摧毁残余目标。
从作战效能角度评估,对于鹰击-62这类亚音速反舰导弹而言,三分钟的目标修正能力具有重要的实战价值。亚音速导弹由于其较长的飞行时间,本就对目标数据更新时效性要求相对宽松,三分钟的响应窗口足以在导弹飞行途中完成多次目标重定位,确保对机动目标的打击精度。

然而,现代战场对打击时效性的要求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如果将同样的标准应用于高超音速导弹或弹道导弹,其对目标修正能力的要求则需要提升一个数量级。这类高速打击武器飞行时间极短,往往只有几分钟甚至更短,要在其飞行过程中有效更新目标数据,就必须具备秒级的数据更新与指令下发能力——这显然是鹰击-62这类亚音速导弹的设计任务范围之外的要求,却代表了未来导弹作战体系发展的必然方向。
鹰击-62作为一款已服役多年的反舰导弹平台,能够在演习中展现出如此符合其技术特点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意义远超武器平台本身。这清晰地表明,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已不仅限于单件武器的先进程度,更在于整个作战体系的“大脑”和“神经”——即指挥控制、情报传输和火力协调系统的整体效能。此次演习实现的“三分钟闭环”,正是构建未来“秒级杀伤链”的重要基础。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现有亚音速平台已实现“三分钟响应”的基础上,可以合理推测,我军在新一代高速打击武器的配套体系建设上已取得相应进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目标识别、威胁评估和打击决策中的深入应用,未来我军的“发现即摧毁”能力有望突破现有时间边界,实现从“分钟级”到“秒级”的本质跨越。
此次演习通过对现役装备的极限挖掘,不仅验证了作战体系的可靠性,更清晰地勾勒出不同类别导弹武器对作战体系的不同要求。在台海及周边海域战略意义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这种以体系赋能、用成熟平台验证先进战法的演训模式,展现了解放军正在以系统化、分层级的思路,稳步构建适应不同作战场景、覆盖全频谱威胁的精确打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