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时候会看到两种极端说法:要么把中国空军吹上了天,好像已经能跟美国平起平坐;要么说得一无是处,仿佛差距隔着代沟。我国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对此有过非常中肯的提醒:千万别被宣传误导,要清醒认识现实。那么,中美空军的真实差距到底在哪里?

一、硬实力的对比:存在代差,但正在追赶
先说装备。美国空军是当今世界唯一真正具备“全球到达、全球打击”能力的空中力量。光是现役的第五代隐身战机F-22和F-35,美国就拥有上千架,这规模其他国家加起来都赶不上。更重要的是,人家这些战机已经实战部署了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
反观我们,歼-20的正式列装无疑是里程碑式的成就,让我们成为全球第二个自主研发并装备五代机的国家。但客观来说,我们在数量上和实战经验上仍有差距。
而且,航空发动机这个“心脏病”问题虽然正在逐步解决,但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距离,这直接影响了战机的性能和出勤率。

再看战略投送和威慑力量。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战略运输机队(C-17、C-5等)和三位一体的战略轰炸机队(B-2、B-1B、B-52)。这种全球力量投送能力,是几十年技术和战略积累的结果,不是短期内能复制的。
我们的运-20已经大批量服役,极大地改善了战略投送能力,但整体规模和经验仍需时间积累。轰-6系列的各种改进型号虽性能不断提升,但与美国超音速、隐身的战略轰炸机相比,平台本身仍存在代际差异。

二、软实力的较量:体系作战与实战经验是关键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战机之间的“单挑”,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美国空军经过几十年实战洗礼,构建了全球最成熟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体系。
他们的飞行员很多都是经历过实战的,这套从装备到人员、从技术到战术的完整体系,是其最核心的优势。
我军近年来在体系化建设上进步神速,比如空警-500预警机、各类电子战飞机、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能力显著提升。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战检验、各军兵种间的高强度联合作战等方面,我们仍然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来验证和磨合。这是最难以量化,却也最为关键的差距。

三、如何看待差距?清醒务实,奋起直追
张召忠的警告之所以中肯,就在于他点明了一个核心: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我们的优势在快速发展与区域制衡。在中国周边,依托完善的基地体系和防空网络,我们已具备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这意味着,在家门口,我们有能力与任何来犯之敌周旋。
差距是全局性的,但并非不可逾越。我们的进步速度有目共睹,从歼-20、运-20到无人机体系,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明确的战略方向,不受外部卡脖子之苦。

可见,中美空军的差距是系统性、历史性的,主要体现在战略投送、全球存在、尖端技术成熟度与大规模实战经验上。然而,这种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张召忠所倡导的那种清醒:不因成就而骄傲,不因差距而气馁。空军强国的道路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持续投入,用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