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两岁被立为太子,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身为太子的他仁民爱物,又主编了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然而却在三十一岁时英年早逝,他就是南梁的昭明太子萧统。
南朝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萧统生于襄阳,是梁武帝萧衍的嫡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生母为丁贵嫔。他出生的时候,恰好萧衍正起兵对抗东昏侯萧宝卷,当时有东昏侯一方大将徐元瑜归降;又有荆州使者来,报称留守后方的宗室萧颖胄突然逝世,这让萧衍得以进一步控制南梁大权。于是时人称这三件事为“三庆”,认为萧衍上位是天命所归。
萧统两岁时,萧衍称帝,建立梁朝,萧统便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入住东宫,开启了他注定不凡的人生。

萧统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便能记忆。据《梁书》记载,他“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普通孩童五岁尚在启蒙,他却已能流利背诵儒家经典,且“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不忘”。更难得的是,他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能理解经义精髓。
除了经学,萧统对文学也展现出浓厚兴趣。他自幼跟随父亲身边的文学侍从学习诗赋,萧衍对他的教育极为重视,聘请当时的名儒担任东宫太傅,为萧统讲授文学与历史。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萧统的学识与日俱增,逐渐成长为一位兼具儒家素养与文学才情的储君。
萧统的品德也自幼令人称道。他的母亲丁贵嫔患病,他“朝夕侍疾,衣不解带”,亲自为母亲熬药,药熬好后必先尝冷热;丁贵嫔去世后,他“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哀伤过度导致身形消瘦,连萧衍都心疼地劝他:“毁不灭性,你身为太子,要为天下保重身体。”他这才勉强进食。这种孝悌之心,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
普通年间,南梁发动北伐战争,都城建康米价因此上涨。萧统便提倡节衣缩食,然而对于贫困人家和流浪者,他却慷慨解囊;同时他又拿出东宫的布帛,让人缝制成衣服施舍给穷人;人死去无棺收殓,萧统就施舍棺木,他做这些事还让底下人不要告诉别人,这是古代版的活雷锋啊!
在司法方面,萧统主张“宽刑慎罚”,反对严刑峻法。对于狱中囚犯,他常常亲自审阅案卷,发现冤案便立即平反,萧衍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赞许。
萧统最大的成就应该就是主编的《昭明文选》,这部作品系统地保存了从先秦到南朝梁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宋玉的《高唐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直到今天,《昭明文选》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典籍。

如此优秀的萧统作为梁朝储君,深得朝野上下的拥护,本应顺利继承皇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蜡鹅事件”,却让他的人生陷入了悲剧。中大通二年(530年),萧统的生母丁贵嫔去世一周年,他为母亲修建陵墓,因道士说“此地不利于长子”,便听从建议,在陵墓旁埋了一只蜡鹅以“厌胜”(一种祈福避灾的习俗)。不料这事却被身边别有用心的人告发,说萧统“用巫术诅咒皇帝”。
梁武帝萧衍大惊,想要彻查此事,好在宰相徐勉竭力劝谏,萧衍这次作罢。最后萧衍只诛杀了那位道士,但父子直接从此有了嫌隙。但萧统因为此事,一直都感到羞愤,难以辨明。
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萧统在玄圃园游玩时,不慎跌入池中,虽被救起,却因伤及大腿,从此一病不起。直到临终前不久,萧统仍不许僚属将病情告知萧衍。

同年四月,萧统在东宫显阳殿病逝,年仅三十一岁。他的死讯传出后,朝野上下无不悲痛。建康城内的百姓“奔走相告,哭声满路”,连街头的商贩都停止了营业,以示哀悼。萧衍下诏以帝王衮冕收敛他,追谥他为“昭明”,将他葬于安宁陵。
公元551年,萧统的孙子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
公元555年,萧统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再加他的庙号为高宗。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梁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