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患者出现小便点滴不通,仿佛细小的水流被无形的屏障所阻隔;又或是排尿艰涩,仅有涓滴之量缓缓而下,排尿过程异常艰难;小腹部胀满急迫,令人难以忍受,用手按压时,能感受到强烈的急结疼痛感;大便干结难下,肠道的运行仿佛被凝滞住。以上都是瘀热互结证的典型表现。

得了此证的患者,从舌象来看,舌质呈现暗红之色,边尖部位布满瘀点瘀斑,这是体内瘀血阻滞的直观体现;舌苔白且厚重,反映出体内存在热邪与湿浊的相互胶结。再通过脉象诊断,脉沉弦而涩,沉脉主里证,弦脉主病在肝或主痛证,涩脉则为瘀血阻滞的典型脉象。
此证型的病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重。从中医理论探究其病因病机,多是由于热邪在体内不断积聚,进而波及血分,最终导致瘀热相互交结,蓄于下焦,使得膀胱的正常开合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癃闭之症。

针对瘀热互结所致的癃闭,采用泻热通便、行瘀散结的治疗原则。在众多方剂中,桃仁承气汤合五淋散成为首选。
桃仁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泻热逐瘀之功,方中桃仁破血行瘀,大黄苦寒泻热,下瘀通便,二者共为君药;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行瘀,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荡涤邪热,软坚散结,二者为臣药;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五淋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之效,方中赤茯苓甘淡渗湿利水,栀子苦寒清热降火,赤芍、当归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两方合用,可达到泻热通腑、行血利水的功效。

当患者服用药物后,大便逐渐通畅,小便也渐渐通利,治疗方案便需进行调整,此时以五淋散为基础,酌情加入桃仁、牛膝、海金沙、大黄、滑石等药物。桃仁、牛膝增强活血祛瘀之力,海金沙、滑石利水通淋,大黄则继续发挥其泻热通便的作用,通过这样的配伍,进一步巩固疗效。
而当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之后,治疗重点则转移到活血祛瘀、行滞散结之上,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内的瘀血阻滞状态,以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

有位62岁的患者,被小便不利、小腹憋胀难忍的症状困扰了14日之久,在最后1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小便点滴不通,无奈之下入住某医院进行治疗。入院后,医生进行了肛门指检,发现患者前列腺Ⅱ度肿大,中央沟消失,质地柔软,且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症状,最终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合并尿潴留。
在西医治疗阶段,医生采用了肌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让患者口服乌洛托品、己烯雌酚、呋喃妥因等药物,但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患者仍无法自主排尿,必须依靠导尿维持,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然而,患者因惧怕手术风险,转而寻求中医会诊。

我接诊时,详细观察他的症状,小便完全不通,大便干结难解,小腹胀满异常,按压时疼痛剧烈。通过四诊参合分析,将其辨证为瘀热结滞,尿阻癃闭。遵循泻热通便、行瘀散结的治疗原则,我为他开具了桃仁承气汤合五淋散的加减药方。
在二诊时,他反馈,昨日下午5时服用药物后,到7时许便排出大便1次,虽然质地尚干,但已属难得;同时,小便也能排出少许。到了晚上9时,他服用第二煎药,从服药后至天明,共排便5次,粪便逐渐变稀且量增多,并且每次排便时均能伴随排出约250毫升的小便。

次日天明至中午,他又顺利排尿5次,且未再出现大便干结难下的情况,尿量与之前相同。随着大小便的逐渐通畅,他小腹部位也渐渐舒展,之前强烈的急结疼痛感完全消失。鉴于病情已有明显好转,我在后续治疗中继续采用清热利水、行瘀散结之法,以五淋散为基础进行加味治疗。
在三诊时,他表示在21小时服药期间,大便共排出2次,颜色呈黄色,粪便中既有软便,也夹杂着干结粪块;小便次数明显增多,达到9次,每次尿量仍约250毫升。此时,药物与病症表现相互契合,因此我让他继续服用原方。

到了四诊,他的小便逐渐变得通畅,但在排尿时仍有急迫感。大便则呈现出稀溏与稠干交替的状态,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在5次左右,颜色黑黄。我依旧遵循之前的治疗原则,对药方稍作调整。
到五诊时,他病情已大为好转,仅在下午偶尔会出现小便不舒的感觉,大便每日规律地排出2次,且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此时,我再次调整药方,他在服用药物后,二便完全通调,饮食与睡眠也恢复正常,困扰已久的病症得以好转。
(文中药方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