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的第一场雪还没有落下,冷意却已从天上渗进了骨头里。乌克兰议员玛丽安娜·贝祖格拉娅说:“基辅不再安全,该撤离的人别等最后一刻。”

基辅市长办公室已经默认了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公共服务也在走下坡路,这个寒冬可不好过。
能源崩溃倒计时基辅正被一种新型“围城”方式包围,电力、水和热的严重缺失。
去年冬天,基辅曾连续断电72小时,一个老人因为没有取暖设备在家中冻死。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低温导致的死亡在战争中往往被低估,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今年,情况更糟,乌克兰能源部的数据显示,全国电力设施损毁超过40%,而基辅的供热系统,只剩不到60%的覆盖率。

基辅的供热系统多数还停留在苏联时代,集中供热一旦中断,6小时内室温就会跌到冰点以下。更别提那些老旧建筑,保温性能几乎为零。
俄罗斯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军事占领上,而是精准打击能源网络,制造心理压力。这种打法比传统战争更“安静”,却也更无情。它不需要攻下城市,只需要城市自己“冻瘫”在原地。
撤离悖论贝祖格拉娅直接建议赶紧撤。可惜的是,人们想走走不了。

根据乌克兰铁路公司2022年的数据,光是疏散400万人就花了好几个月。而眼下,交通基础设施早就不堪重负,运力更是被战争切割得七零八落。别说万人大撤离,连正常通勤都成了挑战。
就算能走,去哪儿?西部的利沃夫已经人满为患,住房缺口高达三成,医院连本地人都照顾不过来。再加上东欧冬季的恶劣天气,很多人干脆选择“死守”原地。许多人不是不想走,而是没得选。
基辅是首都,是象征。一旦政府宣布撤离,那在国际社会眼中等于认输。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的内部人士就透露,他们明白这个动作的象征意义,所以政府迟迟不松口。

民众的选择也并不轻松。中产家庭如果留下,得自己买发电机、囤煤气,还得应付停水断网。如果走,又得面对失业、搬迁、孩子辍学这些现实问题。两头都不好过,只能靠“看命”。
寒冬博弈我们习惯了战争看炸药、看战况,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细节。从科索沃战争开始,打击能源设施就成了“心理战”的一部分。
1999年那会儿,北约就是靠轰炸塞尔维亚电网,让贝尔格莱德陷入黑暗和恐慌,逼迫谈判。

俄方这次在乌克兰用的也是类似策略。一方面削弱乌克兰的民生系统,间接影响战斗力;另一方面,逼欧洲重新计算援乌成本。如果乌克兰撑不住,欧洲的天然气储备也会跟着吃紧。
而从技术角度看,攻击能源设施的时候,俄军动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种武器能突破大多数防空系统。乌克兰想要彻底拦下这类攻击,几乎不可能。这一点,不只基辅无解,连北约都暂时没招。

基辅一些社区已经自发建立了互助网络,比如共享井水、临时发电站、社区取暖点等。但这些做法再怎么贴心,也只是权宜之计,根本替代不了整个系统的保障能力。
未来城市的生命线,不能再全靠集中供能。太阳能微电网、分布式发电、地下管网冗余,这些成了民生生死线。

基辅280万人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明天之中。
联合国已经警告,如果能源打击持续,乌克兰可能会面对二战以来欧洲最严重的冬季人道危机。它会波及到整个欧洲的能源政策、战争伦理。

战争最后受苦的还是平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