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暴露缺陷,蔚来李斌无意间说漏嘴?

新能源圈这几天又炸锅了。原因无他——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一次用户活动上的一句“随口话”,意外揭开了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技术

新能源圈这几天又炸锅了。原因无他——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一次用户活动上的一句“随口话”,意外揭开了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技术背后的秘密。

一句话,道破玄机:

“萤火虫以后肯定有大电池包,怎么也得比现在多个50%吧?不过用蔚来的五代站,不会接入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因为萤火虫用的是液冷电池,而巧克力换电是风冷。”

看似平常的技术说明,却让不少业内人一惊——原来,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竟然不是液冷系统,而是风冷。

这下,问题来了。在电池技术快速演进的当下,风冷与液冷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宁德时代这套系统,真的能撑起未来换电生态吗?

⚡风冷与液冷:表面是冷却方式,实则是技术代差

很多人看到“风冷”“液冷”这两个词,可能没太多感觉,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冷却手段,而是两种技术路线的分水岭。

风冷系统:通过空气流动来带走电池热量,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散热效率有限。

液冷系统:用循环液体介质包裹电芯进行温控,散热效率比风冷高出约40%,还能大幅延长电池寿命。

风冷的电池包优点在于成本低、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适合标准化批量生产,比如换电场景。但缺点同样明显——热管理响应慢、高温老化快、在极端环境下性能波动明显。

相比之下,液冷系统虽然贵、复杂,但能有效抑制电池衰减,支持更高倍率的充放电效率。所以,现在主流的高端新能源车(如蔚来、问界、极氪、理想、智己)几乎全都采用液冷方案。

李斌这一句话,相当于公开揭示了巧克力换电仍停留在“低端冷却体系”。

🚗从合作到“分道扬镳”?蔚来和宁德的微妙关系

更让人玩味的是,蔚来与宁德时代本来关系密切。今年3月,双方还刚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宁德时代对蔚来能源投资不超过25亿元,支持蔚来换电网络发展。

协议中明确写到:

“蔚来旗下firefly(萤火虫)品牌后续新车型,将适时导入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标准和网络。”

但现在,李斌却亲口表示:萤火虫后续大电池版不会接入宁德时代系统。原因不是合作破裂,而是技术不兼容——一个液冷,一个风冷。

这其实也暴露出一个现实: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虽然布局快,但技术上更像是一个中间过渡方案。它的风冷结构虽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通用性,却难以支撑未来更高能量密度、更大容量的电池需求。

而蔚来显然在走另一条路——高端液冷、长续航、智能温控。这两种体系未来或许能共存,但融合?难。

💡为什么宁德时代仍坚持风冷?

有人可能会问:宁德时代全球第一的电池厂,怎么可能“不懂液冷”?当然懂,但他们有自己的考量。

“巧克力换电”是一个面向多品牌共享的体系——它要做到标准化、低成本、高通用性。风冷方案简单易部署,维护方便,对车型兼容性要求低,这让它能迅速铺开网络。换句话说,宁德时代追求的是规模效益,而不是极致性能。

但问题在于,当车企纷纷迈向高压平台、大电池包、高性能路线时,风冷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极端环境中,风冷电池衰减更快、充放电效率更低、换电频率更高——这意味着运营成本上升、用户体验下降。

李斌的“无心之语”,其实正好点出了宁德模式的“天花板”。

🔋蔚来的选择:技术优先,而非成本妥协

萤火虫这款车虽然定位入门,但李斌仍坚持使用液冷电池。这背后体现的,是蔚来对品牌调性的坚守:哪怕入门车型,也要做到性能、体验一致。

他提到:“萤火虫以后肯定有大电池包,怎么也得比现在多个50%吧。”这意味着后续版本将搭载60kWh级别的大电池组,续航或将突破600公里。这种容量下,液冷几乎是唯一可行方案。

而一旦车型全部改为液冷,蔚来自建的“五代换电站”体系就成了唯一选择。这也解释了为何蔚来在换电上坚持独立路线——因为“高端换电”无法通用“低端标准”。

⚙️结语:一句话,撕开了“标准化换电”的遮羞布

李斌这一句无意中的“技术细节”,其实揭示了新能源行业的一大困局:换电虽然是趋势,但技术标准并不统一。

宁德时代的“巧克力”走的是“普惠路线”,以低门槛快速铺网;蔚来的“五代站”则走“高性能路线”,以液冷和高压系统保证体验。

两者都有道理,但也注定很难兼容。而这一点,或许正是“换电生态”未来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