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蒲松龄笔下光怪陆离的聊斋世界里,《种梨》算不上情节最曲折、奇幻色彩最浓烈的篇章,却凭借对市井人性的精准刻画,成为流传甚广的经典。故事以一颗普通的梨子为引,串联起吝啬乡人、慈悲道士与围观众人的群像,在短短数百字间,既上演了 “梨核生树、顷刻结果” 的奇幻戏码,又暗藏着对人性贪婪与狭隘的辛辣讽刺。它像一面精巧的铜镜,映照出旧时市井的生活片段,更让跨越数百年的读者,在荒诞的情节中看见熟悉的人性弱点,进而引发对 “吝啬” 与 “分享”、“眼前利” 与 “长远德” 的深层思考。

二、原文翻译
有个乡下人设摊在集市上卖梨,他的梨味道香甜醇厚,价格却卖得很高。这时,有个道士头戴破头巾、身穿旧棉絮衣服,走到卖梨人的车旁乞讨。乡下人驱赶他,道士却不肯离开;乡下人越发生气,开口辱骂起来。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几百颗,我不过是求你给一颗,对你来说也没多大损失,何必发这么大的火呢?” 围观的人劝乡下人拿个差一点的梨打发道士走,可乡下人执意不肯。
集市店铺里的一个雇工,见两人吵得实在让人受不了,就自己掏钱买了一颗梨递给道士。道士向他道谢后,对众人说:“出家人从不懂得吝啬。我这里有上好的梨,现在拿出来请大家尝尝。” 有人问:“你既然有梨,为什么不自己吃呢?” 道士回答:“我特意要这颗梨的核,是用来当种子的。” 说着,他捧着梨吃了起来,吃完后,手里捏着梨核,又解下肩上的小锄头,在地上挖了个几寸深的坑,把梨核放进去,再用土盖好。接着,他向集市上的人要热水浇灌,有好事的人就到路边店铺里端来一碗滚烫的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埋梨核的土坑上。

成千上万双眼睛紧紧盯着那片土地,只见土里慢慢冒出嫩芽,嫩芽渐渐长大;不一会儿就长成了一棵梨树,枝叶舒展茂盛;紧接着开花,很快又结出果实,梨子又大又香,密密麻麻挂满了枝头。道士于是爬到树杈上摘下梨子,分给围观的人,一会儿功夫就分完了。之后,道士用锄头砍树,叮叮咚咚砍了好一阵子,才把梨树砍断。他把带叶的梨树干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慢慢走开了。
起初道士施展法术时,那个卖梨的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里,伸着脖子专注地看着,竟然忘了自己的生意。道士走后,他才回头看自己的车,发现车里的梨已经全空了,这才明白刚才道士分出去的梨子,全是自己的东西。他又仔细一看,车上的一根车把不见了,而且断口还是新凿开的。乡下人心里又气又恨,急忙去追赶道士,转过墙角时,看见那根断车把被扔在墙脚下,这才知道道士刚才砍的梨树,其实就是自己车上的车把。可道士早已不知去向,整个集市上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异史氏(蒲松龄自称)说:“这个乡下人糊涂愚笨,那憨厚可笑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发笑,他被集市上的人嘲笑,实在是有原因的。我常常看到乡里家境富裕的人,要是有好朋友来借米,他们就满脸不高兴,还盘算着:‘这可是好几天的口粮啊。’有人劝他们救济遇到危难的人,或是给孤独无依的人一碗饭吃,他们又会怒气冲冲,还算计着:‘这够十个人、五个人吃的呢。’甚至有的父子兄弟之间,在钱财上也分毫必争。可等到他们沉迷赌博、荒淫无度时,就算挥霍光全部家产也不吝惜;等到刀锯架在脖子上、性命难保的时候,就算花钱赎命也来不及。诸如此类的事,实在说也说不完,这个愚蠢的乡下人,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感想
读《种梨》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蒲松龄对 “对比” 的巧妙运用 —— 乡人的吝啬与道士的豁达、雇工的善意与乡人的计较、奇幻法术与现实结局,每一组对比都让故事的讽刺意味愈发鲜明,也让其中的道理更易深入人心。

乡人因一颗梨子的 “小利”,对道士恶语相向,即便围观者劝其让步仍固执己见,这份 “锱铢必较” 的狭隘,最终让他落得 “一车梨空、车把被伐” 的结局。反观雇工,虽身份低微、钱财有限,却愿自掏腰包化解争执,这份不图回报的善意,不仅让道士的奇幻表演有了起点,更成为故事里唯一的温暖底色。而道士的 “法术”,本质上是一场充满智慧的 “惩罚”:他没有直接斥责乡人的吝啬,而是用 “种梨分果” 的方式,让乡人在沉迷围观时亲手 “见证” 自己的财产被分食,待他醒悟时,既无反驳的余地,又在众人的笑声中颜面尽失。这种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的处理,比直白的批判更具冲击力,也更显蒲松龄的叙事智慧。
故事结尾,异史氏的点评更是画龙点睛。蒲松龄将乡人的 “憨状”,延伸到 “素丰者” 对亲友的吝啬、对淫博的挥霍,点出 “吝啬” 并非乡人的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弱点 —— 许多人在日常小事上斤斤计较,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挥霍无度;对身边人的困境冷漠旁观,却在危难来临时追悔莫及。这让《种梨》超越了 “市井笑话” 的范畴,成为一则警示世人的寓言:真正的富足,从不是对财物的紧握不放,而是懂得分享的豁达、心怀善意的宽厚。

如今再读《种梨》,仍能感受到它的现实意义。在物质丰裕的当下,我们或许不会因一颗梨子与人争执,但 “精致的利己主义”“对小事的计较”“对善意的吝啬”,仍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而《种梨》告诉我们:一份微小的善意,可能换来意想不到的温暖;对他人的刻薄与计较,最终只会反噬自身。就像故事里的梨子,紧握在手中只能是一颗的价值,分享出去,却能收获人心与尊重 —— 这或许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