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下旬被央广网曝光存在“查询额度变放贷”的套路至今,关于宜享花的用户投诉与争议仍未平息。

最近,在小红书、微博、黑猫投诉等平台,涌现出不少与宜享花相关的用户吐槽和投诉。尤其是黑猫投诉平台,近30天投诉量超700条,涉及高额费用、暴力催收、年化利率过高等多个方面。
在金融科技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向合规经营转型的当下,作为宜人智科旗下核心助贷平台的宜享花,仍被合规问题困扰。从宜享花的合规困境切入,同时也能看到曾被称为“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的宜人智科,当前正面临的转型与成长危机。
1
争议声音不绝,宜享花踩在红线边缘
从官网介绍和对外宣传来看,宜享花对合规与消费者保护十分重视。
宜人智科官网关于宜享花的介绍,是“持牌机构 安全合规”“全方位守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在宜享花的相关文章中,“始终将合规经营作为生命线”“将合规经营作为根基,将消保融入服务全流程”也被频频提及。
但现实情况,似乎与其自述恰恰相反。
截至2025年10月20日,黑猫投诉平台入驻商家“宜享花”累计收到27918条用户投诉,其中,近30天内的投诉就有737条。
从投诉内容来看,理由多集中于暴力催收、年利率超红线、高额担保费、强制扣除会员权益费等。其中,一名用户称其在宜享花一共借款13次,每笔贷款除了利息本金,都收取了“担保费”和“担保服务费”,这些费用加上利息,导致其还款利率已超过法定最高利率。
若该用户的投诉属实,那这里的“担保费+担保服务费”便高度疑似“双融担”模式,即平台通过引入多家融资担保机构,以不同名义分拆费用以规避利率上限监管。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相关通知,在通知中明令禁止“双融担”模式。该通知于今年10月1日起全面施行,该用户投诉是在10月7日。若宜享花此前确实存在双融担模式,如今也将面临较大的整改压力。
用户投诉之外,今年6月末,央广网关于宜享花的一则报道,更将宜享花推上风口浪尖。
报道显示,消费者黄先生反馈称自己登录宜享花平台查询贷款可用额度,仅仅输入了相关信息,并未签署任何协议,也没有点击借款申请,几个小时后就收到一笔9.99万元的转账。
随后,黄先生才知道这是一笔12期的分期贷款,年化利率为23.99%,总利息有13458.41元。该贷款采取单利计息方式,费率在贷款期限内不作调整。
对此,宜享花的运营方宜信微佳科技发展(北京)很快对外回复,称不存在“查询额度就被放款”的情况。但依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与黄先生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并不少,在知乎、贴吧等平台,都有关于宜享花强制放贷的投诉。
即使该报道已过去几个月,最近依然有客户向有关媒体反馈遭遇相同套路——仅查询额度,并未点击借款申请,隔了两天便被下款。该用户随即致电放款银行,银行方称无法提前还款,随后又反馈给宜享花,宜享花客服却提供了一个担保公司的账户,供该客户还款。
无论是强制放贷还是提供担保公司账户让客户还款的做法,无疑都是触碰合规红线的。
今年5月,海南宜信普惠小贷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央行海南省分行罚款62.5万元,时任执行总经理伍某润被罚款10万元。
海南宜信普惠小贷是宜享花最初的运营主体,2019年8月,宜享花上线后,便一直由该公司负责运营。一直到今年3月,宜享花APP的备案信息才更新为宜信微佳科技发展(北京)。
运营主体变更仅两个月,海南宜信普惠小贷便收到罚单,该项违规是否与宜享花有关?由于海南宜信普惠小贷并未就该罚单与宜享花的关联性作出公开说明,二者是否存在关联、关联程度如何,仍需更多细节披露以进一步厘清。
3
收入结构失衡,高度依赖助贷业务
宜享花的背后,是2015年便上市美股,号称“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的宜人智科(原宜人金科、前身宜人贷)。
从宜人贷到宜人智科的名字变更,是宜人智科近十年转型的缩影。前身宜人贷创立于2012年,得益于快速审批模式和母公司的支持,宜人贷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并很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有过一段风头无两的辉煌时期。
2019年,因大量P2P平台暴雷,监管出手对行业进行整改,网贷机构们纷纷剥离P2P业务,转型助贷。
宜享花便是在这一年出现的。该年7月,宜人贷对旗下三大业务板块进行整合并纳入上市公司,并顺势将上市公司主体的名字改为“宜人金科”。8月,宜享花正式上线,主要发展助贷业务。
此后,宜人金科又推出电商平台宜人优选(现已改名“宜优选”),主要负责该公司的非金融业务。根据宜人金科官网披露,该公司有三大支柱业务,分别是主营助贷的宜享花;经营保险经纪业务,赚取保险公司佣金的合翔保险经纪;主营电商业务的宜优选。
2024年,为进一步弱化金融属性,凸显科技属性,宜人金科又改名为“宜人智科”,并加大研发投入,布局语音机器人、智能风控等,向智能科技企业转型。
然而,从实际经营表现来看,宜人智科的科技转型似乎并未体现在业绩上。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宜人智科的营业收入16.52亿元,同比增加10.4%;实现净利润3.5亿元,同比减少12.7%。延续了2024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增收不增利”态势。
拆解财报,可以发现宜人当前的营业支柱仍是助贷业务,对应的,保险经纪业务与电商业务正在萎缩。
二季度,宜人智科的贷款撮合及服务费收入为8.75亿元,同比增长25.74%,环比一季度增长17.81%,占总营收的52.84%。其次是担保收入,因为宜人智科在2025年完成了近一个完整的担保周期,过去几个季度的递延收入也被确认为当期收入,所以担保收入高达3.17亿元,同比增长359.78%。
而作为三大支柱业务的保险经纪收入,早在2024年就因为监管费率下调等原因断崖下跌。进入2025年,这一业务的收入规模持续萎缩,二季度仅实现营收0.5亿元,同比减少36.48%,环比减少18.64%。
电商业务也出现下滑,二季度收入仅0.94亿元,同比大跌82.06%,环比一季度也减少48.95%。
此外,宜人智科还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因战略调整,该公司逐步退出了“消费与生活方式业务”板块,重新聚焦核心金融服务领域。这里的消费与生活方式业务,主要就是电商业务。
可以说,宜人智科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将重心放回助贷上。为了增加贷款撮合规模,宜人智科需要投入更多的营销费用。二季度,该公司的销售与营销费用为3.45亿元,同比增加21.07%。
此外,助贷业务规模的增长,也让该公司的或有负债准备金同比大增38.27%至3.86亿元。外加研发费用、行政费用等支出增加,共同导致了宜人智科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尽管助贷业务支撑起了宜人智科的收入增长,但受制于较为刚性的成本支出,难以切实提升宜人智科的盈利水平。与此同时,用户投诉、官媒报道等暴露出的合规问题,在强监管时代下,于宜人智科而言亦是另一重压力。
来源:财经野武士
作者:述林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