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体内有癌,肛门先知?提醒:肛门若常有5种不适,警惕癌症在靠近

“肛门不舒服,可能只是上火?还是吃坏了肚子?”——很多人都这么想。但如果这些“小毛病”反复出现、久久不愈,那就要当心了:

“肛门不舒服,可能只是上火?还是吃坏了肚子?”——很多人都这么想。

但如果这些“小毛病”反复出现、久久不愈,那就要当心了:有些信号,可能正是癌症在靠近的前兆。

近年来,肛肠疾病的早期识别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癌症报告》,结直肠癌已位列中国发病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而早期90%的信号,都是从肛门开始的。人体器官就像一个警报系统,肛门往往是最先“嘀嘀作响”的“哨兵”。

肛门不适,或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肛门区域的不适,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痔疮犯了”。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出,超过30%的直肠癌患者,在发病初期被误以为是痔疮,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肛门反复出现以下五种不适症状,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一是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果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不稳定,时而便秘、时而腹泻,而且持续两周以上,就要提高警觉。肠道肿瘤可能正在干扰正常的消化节律。

二是便中带血或黏液。这不是“吃辣椒上火”的简单问题,尤其是血色鲜红、无痛、伴随黏液时,更应警惕直肠或肛管肿瘤的可能。数据显示,约有60%以上的直肠癌患者,早期就出现便血症状。

三是肛门持续瘙痒或肿胀感。这类症状常常被忽视,但如果持续存在,尤其在夜间更加明显,要怀疑是否存在慢性炎症或早期肠道病变。

四是肛门坠胀、异物感。有些人描述为“总感觉有东西堵着”,这种情况可能是肿瘤压迫肛门神经末梢所致。

五是大便变形、变细。正常的大便应该是圆柱状,如果持续变细甚至呈“铅笔状”,提示可能存在肠腔狭窄,通常与肠道内病变有关。

俗话说:“屁股一坐,百病可知。”肛门作为人体末端出口,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内部出了问题的前哨信号。

一个病例唤醒警觉:反复“痔疮”竟是直肠癌早期

在一家三甲医院的肛肠外科门诊,一位年约60岁的工厂退休职工反复因“痔疮”就诊。最初的诊断也确实是内痔,但治疗三个月后症状不见明显改善,反而出现了排便困难和不规则的便血。

经过肠镜检查,确诊为中低位直肠癌。好在发现及时,经过手术和辅助治疗,如今恢复良好。

这类案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医学专家指出,早期直肠癌与痔疮的症状高度重合,极易混淆,因此当常规治疗无效时,必须进一步检查。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建议,对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家族史或长期便血者,应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病变。

为什么肛门能“先知”癌变?

从解剖结构来看,肛门与直肠、乙状结肠相连,是肠道肿瘤的“前哨站”。肠道出现息肉、溃疡或癌变时,会刺激神经、改变排便状态,这些变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肛门区的异常感觉。

肛门黏膜对炎症和病变极其敏感,哪怕是微小的肿瘤,也会带来瘙痒、出血、坠胀等不适。正如中医理论中的“观其外,知其内”,肛门的不适,往往是肠道病变的窗口。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2024年一项研究,在确诊为早期直肠癌的患者中,有82%的人在发病前3个月内曾出现肛门不适,但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未予以足够重视。

癌症“潜伏”不等于“无解”,早筛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肠癌并非“绝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早期发现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则不足20%。

近年,国内推广了多种无创筛查手段,如粪便潜血试验(FOBT)、粪便DNA检测等,操作简单、成本可控、适合基层筛查。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有多个地区开展了居民免费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时,医学界也在不断探索更精准的筛查方式。清华大学与某三甲医院联合研发的“AI肠镜辅助诊断系统”,已在临床试点应用,大大提高了早期息肉识别率。

如何日常守护肠道健康?做好这几点,远离“癌”字

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与饮食结构是预防肠癌的关键。

第一,要多摄入膳食纤维,如粗粮、蔬菜、水果。研究显示,膳食纤维可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致癌物质与肠壁接触。

第二,少吃红肉及腌制食品。国家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日红肉摄入不超过70克,腌制类食品不超过25克。高脂、高盐饮食是肠癌的重要诱因。

第三,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风险。运动还能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第四,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史或长期便血者,应将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第五,维持心理健康。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间接增加肿瘤风险。保持乐观心态也是抵御癌症的重要手段。

正如老话说的:“病从肠胃起,养肠护命门。”肛门的不适,虽小如麻,却可能是癌症敲门的信号。把握这些“蛛丝马迹”,是每一个人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

肛门问题常被忽视,你是否也曾把“反复便血”误以为是小毛病?留言谈谈你对肛门健康的理解,或者分享你对肠道筛查的看法吧!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J].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出版社,202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结直肠癌早筛指南(2024年版)[J].中华消化杂志,2024,44(5):332-337.

[3]李晓明,王海燕.肠道肿瘤早期筛查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5,52(2):98-104.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