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泰鹏环保IPO:前次申报曾收警示函,7名实控人“共治”合理性遭问询,高毛利与低研发引质疑

一家号称环保滤材领军企业的公司,带着7名实控人、19项财务风险预警和高额分红的背景,再次叩击北交所大门。山东泰鹏环保材料

一家号称环保滤材领军企业的公司,带着7名实控人、19项财务风险预警和高额分红的背景,再次叩击北交所大门。

山东泰鹏环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鹏环保”)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21年冲刺深交所主板未果后,这家公司又转向北交所发起冲击。

在其最新发布的问询回复中,7名实际控制人共同掌舵、毛利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等特殊现象,引起了监管的持续关注。

更令人困惑的是,公司在报告期内连续四年现金分红6552万元,却同时计划募集6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营逻辑?

实控人达7人,其中两人已退休

泰鹏环保成立于2003年,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后,其权力结构却令人费解。

根据招股书,泰鹏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有公司67.35%的股份,而刘某三、王某华、范某、王某、李某梅、韩某银和孙某奇7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同控制公司57.39%的股份,被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这一安排引发了北交所的质疑,要求公司说明:认定上述7人共同控制的依据是否充分合理,7人所持股份是否存在代持情形;说明直接及间接持股比例不低于7名现有实际控制人的股东未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通过实际控制人认定规避监管要求的情形。

细看这7人的角色分配,刘某三担任公司董事长、王某华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范某和王某担任董事,孙某奇担任监事会主席,而李某梅和韩某银二人却早已退休,不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

退休人员仍被列为实际控制人,这在公司治理实践中不多见。

更值得玩味的是,股东石某合计持有公司2.71%的股份,持股比例高于实际控制人孙某奇,却未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公司解释称石某“未在公司任职,未实际参与经营管理”。

7名实控人中已退休的两位是否真的能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实质影响?那些持股比例更高但未纳入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股权安排?

申报深交所主板曾收警示函,泰鹏系再次谋划北交所上市

泰鹏环保的资本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曾于2021年6月递交深交所主板上市申请,但短短9个月后便主动终止了IPO进程。

2022年4月,证监会的一纸警示函揭示了其首次IPO折戟的部分原因。

警示函明确指出公司存在五大问题:控股股东与发行人员工混用、“第三方回款及现金交易”披露不完整、存货内控缺失、研发费用核算不符合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核算基础薄弱。

这些问题的性质相当严重,直指公司内控管理和财务合规的命门。

例如,在研发费用核算方面,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因泰鹏环保IPO审计项目被深圳证监局采取监管措施。通报显示,泰鹏环保将大量客服部、人事部、车间、销售部人员费用计入研发费用;某子公司将部分生产线中的固定资产直接划为研发设备,相关折旧全部计入研发费用。

此外,公司还以研发形成废料为由,将740.95万元废布收入直接冲减研发费用。

尽管泰鹏环保声称已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整改,但整改是否真正到位,能否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泰鹏环保实际上是“泰鹏系”资本布局中的一颗棋子。

泰鹏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旗下已有一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泰鹏智能(873132.BJ),该公司于2023年11月登陆北交所。

如果泰鹏环保此次成功上市,泰鹏集团将拥有两家北交所上市公司。

这种“一控多”的结构虽然不违反现行法规,但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集团内部资源分配、潜在利益冲突和同业竞争问题的关注。

集团内部是否存在业务边界不清、客户资源重叠的情况?两家上市公司之间如何保持真正的独立性和公平竞争?

这些都是监管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业绩波动明显,高毛利与低研发存疑

泰鹏环保的财务表现呈现出一些令人费解的特征。报告期内,公司业绩波动明显,2022年至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3.37亿元、3.28亿元和4.0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00.98万元、2868.39万元和5664.42万元。

2023年营收下滑2.58%,而2024年却大幅增长24.67%,这种波动背后反映了公司业务的不稳定性。

更引人注目的是,泰鹏环保的毛利率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3.13%、24.50%和27.03%,而同期同行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均值仅为10.16%、11.98%和12.5%。

对于这一差异,泰鹏环保的解释难以完全令人信服。

公司声称,这是由于产品结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与同行业公司存在差异所致。但问题在于,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背景下,公司如何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毛利率?

令人困惑的是,在高毛利的背后,公司的研发投入却相对较低。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1250.29万元、1274.05万元和1349.20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71%、3.88%和3.3%。

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前次IPO时期,也低于同行水平。

此外,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专利数量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仅37人,占比10.82%,拥有专利50项;而可比公司研发人员平均121人,占比12.61%,专利数量平均206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12项专利中,有3项为继受取得而非自主研发。这引发了关于公司真实创新能力的质疑。

连续四次分红6552万实控人获利3760万,募资6000万补流引质疑

泰鹏环保此次IPO的募资用途,暴露了公司财务管理的矛盾之处。

公司计划募集资金2.41亿元,其中1.81亿元用于多组份纺粘非织造新型环保复合滤材生产项目(二期),6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2年至2025年,公司连续进行了四次现金分红,总额高达6552万元。

按持股比例计算,7名实际控制人可通过这四次分红获利至少3760万元。

一边将大笔资金通过分红方式分配给股东(尤其是实际控制人),一边又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这种操作难免让人质疑公司是否真的缺乏资金。

公司货币资金情况显示,报告期各期末,货币资金账面金额分别为9762.45万元、8046.91万元、10660.49万元和9231.38万元,占各期末资产总额比例分别为17.94%、14.75%、18.02%和16.09%。

这些数据表明,公司账面上一直保持着相当规模的货币资金。

面对监管的问询,泰鹏环保解释称,公司保有货币资金主要是满足银行贷款偿还、原材料采购等需求,且货币资金占比较小。

但这一解释难以完全消除投资者的疑虑:如果公司真的需要资金,为何不减少分红比例,将更多资金用于业务发展?

资产负债率高于同行,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泰鹏环保的财务状况还存在其他值得警惕的信号。根据新浪财经上市公司鹰眼预警系统,泰鹏环保已经触发19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在资产质量方面,公司的应收类资产大于应付类负债,2024年末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经营性负债累计为0.2亿元,而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经营性资产累计为0.8亿元。

同时,公司的预付账款出现异常波动,2024年末预付账款为0.2亿元,较期初增长202.23%,远高于营业成本20.4%的增速。

在偿债能力方面,尽管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从2022年的45.79%降至2024年的38.92%,但仍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30.08%的均值。

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短期偿债能力相对较弱。

泰鹏环保的IPO之路仍充满变数。7名实际控制人构成的“共治迷局”与高毛利率、低研发投入的财务特质共同构成了监管问询的重点。

在北交所接连发出的问询函中,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公司治理与财务合规的核心要害。

左手分红、右手募资的泰鹏环保,最终能否成功登陆北交所,仍取决于它能否真正解决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