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天10万通投诉电话!为民解忧的12345,如今为何让基层干部天天加班还挨罚?

你有没有打过12345?可能是为小区停水多日维权,也可能是反映路边破损井盖没人修,满心期待能解决问题。可你知道吗?江苏的

你有没有打过12345?

可能是为小区停水多日维权,也可能是反映路边破损井盖没人修,满心期待能解决问题。可你知道吗?

江苏的12345热线,一天要接十几万次电话,其中一半诉求离谱到让基层干部想辞职:有人考试没考好,直接逼政府安排重考;有人和邻居吵了架,非要热线帮忙破解对方手机密码;更荒唐的是,居然有人打电话说“孩子我管不了,政府帮我养”。

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最后都要落到基层干部头上,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跑腿处理,办不成还得挨罚。

▶离谱诉求有多乱?基层干部:办不成还得挨罚

安徽某村的王书记,去年冬天就遇到了件糟心事。他接到村民老李的投诉,说自家院子里的树被人毒死了,可问起证据,老李既说不出谁可能下毒,也没保留树的样本,连树是什么时候开始枯萎的都说不清楚。

王书记没辙,只能一趟趟跑现场。前前后后跑了3趟,找了周边10户邻居询问情况,甚至请派出所帮忙调了附近的监控,可连一点线索都没找到。他本来以为,“没证据没法查”是明摆着的事,可上级考核根本不认这个理,只看“问题有没有解决”。

最后,因为这起没头没尾的“毒树纠纷”,王书记被硬生生扣了300块绩效。他无奈地跟同事吐槽:“我连树是病死还是毒死都分不清,却要为这事买单,以后村里的防疫、养老这些正经事,谁还有心思好好干?”

▶为啥会变成这样?3个“漏洞”让热线变“负担”

说到底,12345从“解民忧的热线”变成“基层的负担”,根源在于制度设计和执行中的3个“漏洞”。

第一个漏洞是群众拨打热线零成本。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随手就能打,就算说的是无理诉求,也不用承担责任。

反观基层工作人员,没有任何权力拒绝接听,哪怕对方明显在胡搅蛮缠,也得一条条登记、转交,照单全收。

第二个漏洞是智能筛选系统“不智能”。有些地方试着用系统筛选离谱诉求,比如看到“重考”“破解密码”这些关键词就自动标记,可系统根本分不清是真实求助还是故意耍赖。

有个市民真的遇到了手机密码丢失的紧急情况,打电话求助12345帮忙联系技术人员,结果诉求被系统误判成“无理要求”,延误了处理时间。

第三个漏洞是考核只看数据,不看诉求合理性。文件里明明写着“部分事项可不予受理”,可具体哪些事能不受理,没有明确标准。基层干部怕担责任,就算遇到明显不合理的诉求,也不敢直接拒绝,宁愿多跑几趟冤枉路。

上级部门呢?只盯着“接了多少件、办结多少件、回访满意率多少”这些表面数据,至于诉求本身合不合理、有没有必要办,根本没人过问。压力一层层往下压,责任却不断往上推,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就成了所有矛盾的“背锅侠”。

▶怎么改?3个方向让热线回归初心

要想让12345重新成为“民生热线”,而不是“负担热线”,其实可以从3个方向入手。

首先,明确诉求边界,设立“投诉门槛”。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不受理事项清单”,让基层干部有明确的执行标准,不用再因为“怕担责”而被迫承接无理诉求。

同时,对恶意重复投诉的行为进行适当约束,比如多次拨打热线提无理要求的,可暂停其热线求助资格一段时间,避免公共资源被随意浪费。

其次,优化考核机制,不只看“表面数据”。上级部门在考核时,除了关注“接件量、办结率”,更要加入“诉求合理性评估”“实际解决效果”等指标。

比如,对处理合理诉求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被迫处理无理诉求的情况,不纳入“未办结”考核,减轻基层的考核压力。

最后,完善其他求助渠道,分流热线压力。在农村地区多设立“村级服务站”,让村民的小问题能在村里解决;在城市社区推广“线上议事群”,邻里矛盾可以通过群里协商解决,不用动不动就打12345。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12345变成“传声筒”,是群众太任性,还是制度有漏洞?如果你身边有基层干部,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委屈;如果你也打过12345,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是顺利解决了问题,还是遇到了“离谱回复”?

只有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12345才能真正回到“帮老百姓解决难题”的初心,让基层干部不再为离谱诉求发愁,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能及时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