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落地。一纸备案制度,被寄予厚望——它能否真正约束“无处不刷脸”的野蛮生长?
现实是:备案正在成为一场材料游戏。许多企业忙着填表、盖章、上传,以为交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材料”就万事大吉。但问题来了:材料合规,等于实际合规吗?
我们可能正陷入一种“监管幻觉”:以为登记了,就安全了;以为备案了,就合法了。而真正的风险,藏在系统深处、权限之中、日志之外。

一、备案材料的“三重门”:你能过几关?
审查层级
审查重点
企业常见应对
真实风险
第一关:形式审查
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正确
按模板填,缺啥补啥
材料齐全≠系统合规
第二关:逻辑审查
内容是否自洽,流程是否闭环
编流程图,补制度
流程纸上谈兵,未落地执行
第三关:实质审查
是否真实运行,是否存在滥用
无应对,依赖“不查”
内部调取无记录,数据违规共享
大多数企业只准备应付第一关,少数能过第二关,极少有企业能坦然面对第三关。
二、广东:正在打破“材料幻觉”的试验田
在“广东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方向。
广东没有停留在“收材料”层面,而是推动“备案+验证”机制:
材料预检系统:自动识别逻辑矛盾(如声称“本地存储”却使用公有云API);
抽查机制:随机抽取已备案企业,进行现场技术检测;
行业黑名单:对虚假备案企业公开通报,纳入信用记录。
这意味着,在广东,备案不是终点,而是监管的起点。
三、材料之外,真正的合规是什么?
真正的合规,不在文件夹里,而在代码中、权限里、日志上。
合规维度
材料能体现的
材料无法体现的
数据存储
写“本地存储”
是否真未上传?加密强度?
访问控制
列“管理员3人”
是否存在超级账号?日志是否完整?
用户同意
贴告知牌照片
是否强制勾选?拒绝后能否正常通行?
数据删除
承诺“定期清理”
是否有自动化删除脚本?残留数据?
材料是骨架,系统是血肉。只看骨架,不查血肉,监管注定流于形式。
四、未来:从“备案制”走向“审计制”
真正的安全,不能靠企业“自报”,而应靠第三方“审计”。
我们预测,未来三年将出现三大转变:
备案材料将标准化、结构化:从PDF文档转向结构化数据提交,便于机器校验;
引入第三方合规审计:类似财务审计,由认证机构出具人脸识别系统安全报告;
动态监管取代静态备案:通过API接口,监管部门可实时调取日志、权限配置等关键指标。
届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材料”将不再是“一次性作业”,而是持续更新的合规档案。
结语
备案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若只停留在“收材料”阶段,它就会沦为一场形式主义的合规表演。广东的探索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始于备案,但绝不能止于备案。
否则,我们只是用一摞纸,安慰自己:你看,我们合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