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了防备诸葛亮,刘备在临终之前,做了三项重要的安排

「三顾茅庐」之后,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关系渐渐地有些疏离,到了刘备执政的后期,两个人的矛盾已经非常的明显。刘备举国发动对吴

「三顾茅庐」之后,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关系渐渐地有些疏离,到了刘备执政的后期,两个人的矛盾已经非常的明显。

刘备举国发动对吴战争,很多人都上表谏阻。唯有诸葛亮,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可还是一言不发。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的矛盾不是一天形成的,从刘备取西川开始,两人之间的疏离感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刘备以庞统为谋主取西川,而诸葛亮则是与关、张留守荆州。庞统死后,法正继任谋主,成为了刘备最信任的人。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地位虽高,却渐渐的被边缘化。

究其原因,除了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客观因素以外,更是因为二人在国家前途命运方面所产生的分歧。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思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而达到兼并天下的目的。

对此,庞统的意见截然不同,庞统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认为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根本无从实现,所以建议立足于益州。

作为益州人的后继者法正,对于荆州同样不感兴趣,同样希望立足于益州发展。

二人的看法正对刘备的胃口,刘备自从得到益州以后,称王称帝,渐渐地耽于逸乐、消弭斗志,总想着躲在益州关起门来过日子,所以对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感兴趣。

刘备在益州称帝以后,除了后来「夷陵之战」的荒悖之举,就再也没有跨足过荆州一步,在荆州易手以前,完全是交给关羽全权负责。

这种原则性的分歧,让刘备和诸葛亮的距离渐行渐远,刘备举国发动对吴战争,身边缺乏人才和谋士,可他宁可带领一群乌合之众,也不肯带着诸葛亮,可见他对诸葛亮显然是负气在胸的。

而刘备这个人又很要面子,夷陵之战全军覆没、大败而归,蜀国人才陨落无数,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任性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不愿意再回到成都,不愿意面对诸葛亮及其拥趸者,便在永安筑造白帝城,直到去世就一直没有离开这里。

而刘备在永安的最后两年里,诸葛亮也一直没有来探望过,两个人一治永安、一治成都,俨然间各行其是。永安也成为了蜀国的第二个政治核心,而成都也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

这种局面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在刘备濒危之际,为了能在自己死后对诸葛亮进行有效控制,他做了三项自以为很聪明的安排。

第一件事,是将诸葛亮和刘禅召到永安宫,上演了一出含情脉脉、感人至深的托孤戏码。刘备对诸葛亮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表面上看来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实际上是对诸葛亮的试探与警告,以两个人此前的关系以及刘备的性格来论,不可能甘心将大位让给葛氏。

当然了,试探和警告都是其次,刘备自己也清楚不会有什么结果,即便是诸葛亮真的有野心,即便很多人攻击诸葛亮「虎视狼顾」,他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表露出来,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所以,刘备此举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感化诸葛亮,弥补一下两人之间多年的疏离感。

然后,他又让刘禅拜诸葛亮为「仲父」,当着诸葛亮的面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听爸爸的话”,诸葛亮但凡有良心又岂能不感恩戴德。

这当然也是在打感情牌,往坏了说,即便诸葛亮未来有了篡位的实力,也可能因为思及先主的恩德而止步。再往坏了说,即便日后诸葛亮真的篡位成功,有刘备的这番临终遗言在,他的篡位也就具备了法理上的依据,这样他至少不会对刘备的后人下死手。

然而,感情归感情,权术归权术,刘备之所以费尽心机,就是为了保证老刘家的江山不变色,所以他一定要做两手、三手准备。

第二件事,与诸葛亮、刘禅同时被召见的还有李严,李严成为了刘备的另一位托孤重臣。

李严本来是犍为太守加「辅汉将军」号,自从投靠刘备以来一直都位居边郡,从来没有执掌中枢。然而,刘备却火速将他提拔为中书令,并且让他任“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一系列的职权组合大有讲究,从官位上来说,中书令和中都护只是中上品级,但这两者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中书令掌管朝廷政务处理,中都护掌管朝廷禁军,可谓是政权军权一把抓。而“统内外军事”,则让李严成为了蜀国的第一实权派。

试问,刘备这样的安排,到底将诸葛亮置于何地?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想将诸葛亮一步步的架空,从而让李严取代诸葛亮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李严呢?

原因有三:第一,李严有“才干”、“服有能名”,具备和诸葛亮掰手腕子的潜能;第二,夷陵之战中,刘备带领的心腹将领都死光了,而成都则是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受到了诸葛亮的笼络,所以长期身处边郡的李严就成了绝佳的选择;第三,李严在蜀国没有根基,他是荆州人,却跟刘备手下的荆州集团官员不是同路,在益州的豪族之中也没有影响力,在他取代诸葛亮之后,不容易对皇权构成威胁。

刘备的打算很好,但是如何保证李严能够斗得过诸葛亮呢?刘备又祭出了最关键的一招。

第三件事,刘备让李严「留镇永安」,要知道,诸葛亮在成都的影响力根深蒂固,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撼动的,而永安就不一样了。

我们前面说过了,夷陵之战以后,永安渐渐发展成了第二个政治核心,在这里围绕着刘备有另一套执政班子,而这里是诸葛亮的影响力无法到达的地方。

刘备让李严「留镇永安」,又让他担任中书令处理政务,而且让他“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就是有意让永安取代成都成为新的政治核心,从而取代成都丞相府执政的局面。

试问,李严作为中书令、中护军,如果没有处于政治核心城市,又如何行使自己的行政权、军事权呢?

所以,「留镇永安」其实就是让李严另立中央,以永安的第二个政治核心和先帝遗诏与诸葛亮打擂台,从而取代诸葛亮独掌大权的局面。

不得不说,刘备玩权术真的很有一手,可惜他所托非人,李严完全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最为关键的是,刘备的权术也用错了地方。

事实证明,刘备的怀疑完全是多余的,诸葛亮至死感念他的知遇之恩,对刘氏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点私心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