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一片由深蓝色光伏板汇成的“海洋”正悄然改变着古老戈壁的面貌。2025年11月18日,申能集团在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投资建设的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式竣工投产,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能。
该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创造了新疆塔城单期容量最大的光伏项目纪录,也成为上海国企在全国范围内投产的同类项目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不仅是申能集团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沪疆两地深化能源合作、共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

01 戈壁上的能源奇迹:规模与技术的双重突破
项目选址于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西北边缘,这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为光伏发电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整个电站占地面积广阔,达到了约47平方公里,其规模相当于超过6500个标准足球场。
在无垠的荒漠中,数百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将昔日的沉寂之地变为了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工厂。然而,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施工并非易事。夏季地表温度可高达60摄氏度,沙尘暴频发,冬季则严寒漫长,建设团队面临着严峻挑战。
面对困难,建设团队通过优化施工流程,仅用短短6个月便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创造了业内罕见的“申能速度”。项目不仅规模宏大,技术含量也同样领先。它配备了200兆瓦/400兆瓦时的大容量储能系统,这是确保电网友好并网的关键。
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而储能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它可以在阳光充足时储存多余电能,在夜间或用电高峰时稳定释放,有效平抑功率波动,极大地提升了电网的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
02 绿色发展新篇章:生态与经济效益并举
和丰光伏项目的落成,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环保效益。项目全容量投产后,预计每年能产生约32亿度的清洁电力。这一数字背后,是每年节约标准煤约97万吨,以及减少约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的巨大贡献。
这种减排效果,相当于在戈壁上凭空植造了一片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广袤森林,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规模铺设的光伏板还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植被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生态”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当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还为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03 沪疆合作新高度:国家战略下的能源版图重塑
这一超级工程的背后,是上海与新疆两地不断深化的战略合作。它不仅是申能集团在全国新能源版图上的关键一步,更是沪疆两地携手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具体体现。
新疆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而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对清洁能源有着巨大的需求。通过“西电东送”等国家战略通道,新疆的绿色电力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的协同发展。
申能集团董事长黄迪南表示,集团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该项目打造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承诺,更彰显了其推动沪疆合作迈向新台阶的决心。
作为上海市属能源国企的领头羊,申能集团近年来持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其项目已遍布全国多个省份。新疆塔城光伏项目的成功投产,无疑将为申能集团乃至整个上海国资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申能新疆和丰光伏项目的竣工,不仅仅是一个大型能源工程的落成。它更是一座丰碑,见证了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现了沪疆合作的广阔前景,也为全球范围内的荒漠化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富有价值的“中国方案”。随着越来越多的绿色能源项目在西部地区落地生根,一幅更加清洁、美丽的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