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屎戳子”与秀才功名:清代科举的残酷入门礼

清代重文轻武,并且是文武分途发展,区分得非常清楚。如果是循文职之途发展(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你得有

清代重文轻武,并且是文武分途发展,区分得非常清楚。

如果是循文职之途发展(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你得有个“读书人”的身份。

不是你读过书就叫“读书人”,只有你考过秀才(也叫“出考”),即便没考上,政府也承认你是读书人,称文童或童生。

要是没出过考,就是读上十年书,也不能称童生或文童。

不要小看这个身份,从小的方面说,文童虽说不算一种功名(秀才是最低的功名),但在乡间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比如打官司递状子,一般老百姓只能称“民”或“民人”,童生则可称“文童”。

如果有事见知县,童生可以有座位,商人则没有,再有钱也不行。

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前面说的,这个身份是仕途上走文职这条道路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刘铭传加入淮军时的身份是千总,而非文职的巡检、主薄等,说明他连个童生的身份都没有,只能从武职这条路上发展。

汉人武职做到提督就到顶了,已经无官可升。

武官品级含金量低,一个武品正二品总兵,甚至不能与一个正四品的兵备道分庭抗礼。

清朝中后期,武职转文职非常难,成功的寥寥无几,刘铭传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他转文职被任命为台湾巡抚后,从他的谢恩折上就能看出,其欣喜之情,无以言表。

要考取秀才,需要经过县考、府考和院考三级考试,每级都是考五场,一共十五场。

如果没考上,三年后再这么考一次。

有六、七十岁,头发胡子都白了,还考不上一个秀才的。

还有儿子已经点了翰林,放学差(就是到地方上主持各种考试),他的老父亲还在考秀才的。

考上秀才就算有了功名,打官司递状子可以称“文生”,见官不用跪。

如果犯小错误,县官不能打,得行文本县的教谕,由其责罚,也不能打屁股,只能打手心。

如果犯了大错误,知县得先禀明藩台(布政使)革去秀才功名,方能枷锁镣铐。

那时的普通家庭,培养子弟读书,大都不是奔着进士、举人去的,只愿能博一个秀才,能在乡里说得起话,也就很满意了。

考秀才最难的是院试,由学政主持,官衔全称是钦命提督某省学政。

进场后,考生们按一定距离隔开,并坐在一条条大凳上,监考坐在大凳头上的高凳上。

最麻烦的是大便问题,小便好解决,每人座位下有个可以小便的瓦盆。

大便则必须出去上厕所,但出去前得把自己的考卷交上去,上完厕所再把考卷领回来。

考卷上会多一个黑色图章,俗称“屎戳子”。

这种卷子试后会单独放,一般不参加评阅,也就是说你文章作得再好,也与秀才无缘了。

因此考生一般不离座,若是非大便不可,就脱下自己的袜子,拉在袜子里。

这样自然会让左右的考生感到不适,本可以喊监场过来,让他出去上厕所,盖“屎戳子”。

不过大家一般都能体谅彼此的不易,毕竟三年才有一次机会,忍忍也就过去了。

考完后大便袜子可以带出场外,也可以丢在场里。

头场考试还好些,毕竟用袜子的还是少数。但是后来自然是一场比一场难闻。

这也是想要做官所要经受的第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