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在年轻的时候,只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一个小小的掌管文书的小吏,也算是捧着体制内的一只金饭碗。
但是,若想通过正常渠道晋升,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后来秦朝开国丞相的高度。
也就是说,人生若想成功,或许就要有颗不安分的心。虽然,这颗不安分的心带来的未必是成功,甚至可能是灾难,但总有成功的希望,就看你怎么选择了。反正人生无论如何选择,既没有标准,也没有对错,只有足迹的深浅,还有遗憾的多少。
这也正应了后世的一句话:“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只不过,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有些人或许要付出终生难忘的代价,甚至难以承受的遗憾,但是成功的果实确实相当的诱人,所以人人都想追求,哪怕明知结果是飞蛾扑火,也依旧会前仆后继。

▲李斯
年轻的李斯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一颗不甘平庸的心。所以,当他偶尔看到厕所里一只吃便的老鼠,只要有人或狗经过,就会惊慌逃离。这时,他突然想起了粮仓里的老鼠,一只只吃的膘肥体壮,尽情享受着堆积如山的谷粟,住在宽敞的房舍中,而且还能惬意地在米堆中嬉戏,甚至交配繁衍后代,既不用担心人的威胁,也无需害怕狗的惊扰。
于是,他站在臭哄哄的厕所里,望着老鼠逃离的方向,不由得感叹一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所处的环境来决定的。其实,“孟母三迁”与李斯受“老鼠”启发是一个道理。这也说明,成长的环境确实对一个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尤为重要。
从厕所回到县衙后,李斯就果断向县领导递交了辞职书,放弃了金饭碗,来到了齐国,并拜在了荀子的门下,荀子就是常与孟子争论“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那个儒家大师。
虽然,他常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但他的思想却颇为接近法家,研究的是如何治理国家,而他也并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反而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也更加适合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
同时,因荀子的两个入室弟子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代表人物,因此也有人怀疑他并非属于儒家,甚至多受抨击。
日月轮回,几度春秋。学业完成后,李斯就对各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他认为各国都在走下坡路,唯有秦国却是雄心勃勃,可能自己只有到了秦国才能获得荣华富贵。
临行前,荀子问他:“你为什么选择秦国?”

▲李斯
李斯说:“秦国雄心勃勃,有一统天下之志,那里一定有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在我看来,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穷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会被人讥笑的。况且,平庸度日,不求名利,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要去秦国。”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虽说李斯看重成长的环境,有很重的名利思想,但不得不说,他的眼光很敏锐,早早就能看出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并且果断选择了秦国。
就这样,李斯凭着一颗年轻火热的心,义无反顾地跑到了秦国,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可能是一条没有未来的路。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冲动。只不过,他的冲动带来的不是惩罚,而是人生莫大的机遇。
到了秦国后,李斯通过毛遂自荐,有幸被秦相吕不韦看重,并成了秦相府的一个小官,但也由此有了接近秦王政的机会。
从李斯主动辞职,到主动拜师荀子,再到主动前往秦国,后到吕不韦的相府自荐,就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喜欢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相当于是一个喜欢掌握主动权的人。

▲李斯
李斯面对吕不韦是这样,面对秦王政也是如此。第一次见秦王政,他就向其提出了完成统一大业之计,那就是离间各国君臣,即:“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
此外,他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 的吞并顺序。
自此,李斯正式踏入了秦国的权力中心。
面对吕不韦,李斯是一个喜欢主动表现的人,面对秦王政,他同样也是一个喜欢主动表现的人。
随后,就有了李斯的历史名作《谏逐客书》,并得到 了秦王政的采纳,而李斯也再次得到重用,还被封为廷尉,就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
在秦朝建立后,他又通过力排众议,反对丞相王绾与群臣提出的“分封制”提议,从而废除了“分封制”,并继王绾后,成为秦朝的开国丞相。

▲秦始皇与李斯
只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秦始皇驾崩后,他本已享受过了人生巅峰,却还是放不下到手的富贵,竟然不顾节操,与赵高合谋,拥立昏庸的秦二世胡亥继位,并害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以及大将蒙恬及其兄弟蒙毅。
若只是这一点,也算不得什么,毕竟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但是,错就错在,他为了迎合胡亥的胡作非为,竟然劝其搞了一个《行督责书》,导致法家政治到了秦二世时,只剩下了完全黑暗的一面,甚至被当成秦由强盛走向灭亡的一个学说。
因此,他也遭到了反噬,在与赵高的权利斗争中,自己落了个被腰斩的下场,以及全族被诛的悲惨结局。
所以说,人生无论有多么的成功,即使有再多的不舍,也要学学张良,而千万不能学韩信和李斯,到了该放下时就要主动放下,该激流涌退时也要主动舍弃,一旦被别人当成了弃子,那结局可就悲惨了。
图片来源网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