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一则来自华为内部的问责通报,瞬间让平静的科技圈炸开了锅。
华为常务董事、云计算BG CEO张平安,这位1996年就加入华为、历经终端、企业业务多线锤炼的70后核心高管,被连降三级——从22A职级直落至21A,薪资按新职级顶格下调,同时收到严重警告处分。云服务产品部部长张宇昕、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石冀琳、全球生态部部长康宁等核心高管紧随其后,均因管理不到位被连降两级。
这场处罚力度之重,在华为近十年的管理史上极为罕见。要知道,在华为职级体系中,18级被视为重要分水岭,22级更是高管层的标志性职级。一次连降三级,不仅意味着收入缩水,更象征着管理层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大幅削弱。
而引爆此次高层震动的直接原因,并非技术突破受阻或市场竞争失利,而是华为云业务被查实存在“系统性业务造假与经济舞弊”。这一结果,让外界对这家一向以狼性文化和诚信管理著称的科技巨头,产生了新的疑问。
01问责风暴
关于华为云的造假细节,目前尚未有官方完整披露,但从多方信源与公开数据中,仍能拼凑出一条清晰的业绩注水链条。
最直观的矛盾,藏在华为云的收入口径里。
在对外宣传时,华为云曾高调提及2024年收入达688亿元,但翻阅华为2024年年报,云计算业务的官方收入仅为384.23亿元,两者相差近300亿元。
对于这近300亿元的差额,华为给出的解释是“跨分部交易”。简单来说,就是公司内部左手倒右手:华为旗下其他部门向华为云采购服务,即便相关资金并未实际到账,也被计入了云业务的收入报表。这种内部循环的操作方式,本质上不过是用账面数字来营造业绩增长的虚假繁荣,实际上并未给市场带来真实的业务增量。
更隐蔽的造假手段,藏在对外合作的“抽屉协议”里。
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冲刺KPI,华为云的部分团队会与客户签订大额合同,但却私下约定后续分期退款,甚至承诺免费延长服务期。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推高合同金额,让季度、年度报表看起来亮眼。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客户的信任。
经济舞弊则触及了更深层的管理漏洞。有消息称,华为云部分团队存在虚报收入、违规确认收入等行为,甚至通过关联公司虚构采购流程,抬高采购成本以套取资金。
这些行为不仅扭曲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可能衍生出商业贿赂等刑事风险。而这一切,直到华为纪律监察委员会介入调查,才被彻底揭开。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调查的导火索,并非外部举报,而是华为云计算BU自行提交的问题报告。这不禁让人疑惑:究竟是华为的监察体系真的无孔不入,能够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还是问题已经严重到无法掩盖的程度,华为只能选择“自曝家丑”?
02业绩大山
华为云的造假行为,看似是管理层的急功近利,实则是一场被业绩压力逼出来的集体失控。
而这份压力的源头,要从六年前的那场生死抉择说起。
2019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手机业务首当其冲:芯片断供、谷歌GMS服务禁用,华为手机全球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19.7%下滑至14%。
危急时刻,任正非明确表态:云计算将成为华为未来的关键业务方向。一夜之间,华为云从边缘业务跃升为“全村的希望”,承载着弥补手机业务损失、开辟新增长曲线的重任。
为了让华为云快速起量,华为不惜下血本。2020年,CloudBU升级为一级部门,由高管直接统筹;研发团队持续扩容,嫁接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积累的底层架构优势,推出智算、存储等核心产品;市场端更是高举高打,不仅在各大展会砸下重金,还通过价格战抢夺客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中国云服务市场,阿里云早已占据先发优势:2025年第一季度Canalys数据显示,阿里云以33%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其AI相关工作负载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成为业务核心引擎;而华为云虽位列第二,市场份额仅18%,且增长主要依赖政企项目,在更具活力的互联网企业市场中,远不及阿里云、腾讯云。
一边是任正非的殷切期许,一边是与头部玩家的巨大差距,业绩压力像座大山压在了张平安们的肩上。
从公开信息看,华为云的KPI考核极为激进。2024年,包含跨分部交易的对外宣传收入同比增长24.4%,但实际官方收入仅增长8.5%。压力层层传导,从高管到销售团队,每个人都背着沉甸甸的数字目标。在这种氛围下,造假成了部分人眼中的捷径:既然外部订单难抢,就靠内部交易凑数;既然真实增长不够,就靠“抽屉协议”注水。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业绩焦虑并非华为云独有。
2023年,腾讯集团反舞弊通报显示,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有多名员工因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侵占公司资产、收取外部好处费等问题被移送司法。马化腾在后续年会上直言,CSIG反舞弊抓到了很多人,不少是在打单、招待中搞小动作。中国信通院《2025年云计算蓝皮书》更指出,行业内高目标、高激励的考核模式,易诱发数据造假等短期行为。
可以说,华为云的造假丑闻,只是中国云行业高速发展中规模至上理念的一个缩影——当行业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部分企业为了不被淘汰,选择了“饮鸩止渴”。
03收缩与迷茫
在造假丑闻曝光前,华为云其实已经启动了自救。
2025年8月,张平安内部发布通知,宣布对云BU下层组织进行大范围撤销与合并,涉及产品部、公有云服务部、研发部等核心团队,数十个下层部门被整合,波及上千人。调整后,华为云明确提出聚焦“3+2+1”业务:“3”即通算、智算、存储三大基础服务,“2”即AIPaaS、数据库两大平台,“1”则是安全业务。
与之配套的,是非核心业务的战略收缩。据行业传闻,从2025年7月开始,华为云已逐步停售部分边缘业务的新购服务,涵盖企业邮箱、域名注册等面向C端或中小微企业的领域,这些业务此前与阿里云、腾讯云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表面上看,这场调整是战略聚焦,剥离非核心业务以集中资源攻坚;但深挖下去,更像是对过去战略迷茫的“补锅”。此前,华为云一度陷入什么都想做的困境:既要做面向政企的高端云服务,又要抢C端的域名、邮箱生意;既要押注AI大模型,又要布局CDN、内容审核等基础服务。结果是战线拉得太长,每个领域都做不精。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华为云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华为智算平台基于昇腾芯片,在算力密度上有性能优势,但传统认知中其产品更侧重技术定制化,界面操作门槛较高,对中小客户的轻量化需求适配不足;生态建设上,阿里云已构建成熟生态体系,而华为云的生态激励进展尚未公开披露。
此次造假丑闻,更是给华为云的自救蒙上阴影。政企市场是华为云的核心优势领域,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家政企客户使用华为云Stack,但造假可能动摇客户的信任——对于政府、金融等对合规性要求极高的行业,供应商的诚信问题足以让其失去合作资格。
华为云的造假丑闻,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云行业的焦虑与迷途。
过去十年,中国云服务市场经历了野蛮生长,企业们比拼的是收入规模和市场份额,用低价、补贴、甚至造假的方式抢占市场。
但如今,市场已经变了。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6%,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企业纷纷提出降本增效,从规模扩张转向利润优先。
在这个转折点上,华为云如果能借着组织调整的契机,真正聚焦核心业务,简化产品操作,补齐生态短板,凭借其在政企市场的积累和技术优势,未必不能实现逆袭。但前提是,它必须告别“数字游戏”,回归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本质。
展望未来,中国云行业的竞争不应再停留于“谁的数字更漂亮”,而应转向“谁的技术更硬核、谁的服务更贴心”。当所有参与者都能摒弃造假潜规则,将资源真正投入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之中,整个行业方能走向成熟,在全球市场构建起可持续的竞争力。
华为云能否走出迷途?中国云行业能否告别焦虑?
答案,还需要时间来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