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霜未化时,雁门关的城堞在晋北的寒风中若隐若现。远处,恒山余脉如巨龙盘踞,近处,斑驳的城墙砖缝里钻出几株野菊——这座“中华第一关”,正以最苍劲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我爷爷的爷爷曾是守关的哨兵。”68岁的守关人后代李栓柱站在“天险门”前,手指抚过城砖上的弹痕,“小时候听他说,关城的月光能照见胡人的马蹄,也能照见自家灶台上的热粥。这关啊,既是刀山,也是家门。”
近日,记者探访雁门关,结合军事史专家解读、守关人后裔口述及游客体验,为您揭开这座“千古咽喉”的传奇面纱,并奉上深度游览指南。
导语:为何雁门关是“中国长城第一关”?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中华第一关”之誉。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现存关城多为明代所筑,历时千年,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2000余次交锋:
军事坐标: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过渡带,北通塞北、南接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咽喉”;
文化符号:王昭君出塞、杨家将抗辽、薛仁贵戍边……无数历史故事在此上演,关城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家国情怀;
活态遗产:现存关城、长城、隘口、兵堡等遗迹100余处,仍保留着“戍边”“商贸”“民俗”交织的边塞生活印记。

雁门关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以关城为中心,串联起长城、隘口、兵寨等遗迹。记者梳理五大“必探场景”,带您沉浸式感受“铁血与烟火并存”的边塞史诗:
亮点1:关城——“一夫当关”的立体防御体系雁门关关城呈“品”字形布局,由“天险门”“地利门”“瓮城”组成,城墙高10米、周长1.5公里,墙体包砖,敌楼、垛口、马面俱全:
天险门:关城正门,门额嵌“天险”二字(傅山所书),门洞上方“雁门关”匾额为明万历皇帝御笔。登上城楼,北望恒山悬崖,南眺代州盆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扑面而来;
地利门:次门,与天险门形成“双保险”,门内现存“靖边祠”(祭祀李牧、卫青等历代名将),祠内古柏森森,碑刻林立;
瓮城:位于两门之间,呈半圆形,若敌军攻破一门,可闭合瓮城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是古代城防的经典设计。
“关城的每块砖都有编号。”景区文保员王师傅说,“明代筑城时,工匠按‘千字文’排序,哪块砖坏了,直接查编号就能追责,比现在的质量追溯系统还严格!”
亮点2:长城与隘口——“云端上的边墙”雁门关长城沿雁门山脊而建,分为北线、南线两段,其中北线直插恒山主峰,海拔2000余米,被称为“云端长城”:
猴岭长城:北线精华段,因山形似猴得名,城墙依陡崖而筑,外侧是百米悬崖,内侧是深谷,敌楼间距仅数十米,堪称“立体防线”;
白草口隘口:南线重要隘口,现存两座敌楼(“常胜楼”“保平楼”),楼内石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白草口之战”的细节——守军以少胜多,用滚木礌石击退蒙古骑兵。
“爬长城要穿防滑鞋!”太原游客张先生擦着汗说,“站在猴岭长城上,风从耳边刮过,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声音。”
亮点3:杨家将纪念馆——“忠武”的家国记忆雁门关与杨家将渊源深厚:杨业(杨继业)曾在此驻守,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抗辽名将。纪念馆位于关城西侧,通过文物、雕塑、影像还原杨家将故事:
杨业殉国处:陈列“杨令公归宋图”碑刻,讲述杨业从北汉降宋、镇守雁门、最终在陈家谷殉国的悲壮历程;
佘太君望夫台:仿宋代建筑,台上立佘太君石像,手持望远镜远眺边关,象征“送郎从军、盼归望乡”的女性力量;
互动展项:可穿杨家将铠甲、模拟“点兵布阵”,小朋友最爱的是“投壶练箭”(仿宋代军事训练)。
“杨家将不是传说,是真实的‘国家记忆’。”讲解员李娜说,“很多游客看完展览,会带孩子去杨忠武祠(代县县城)祭拜,这是家国情怀的传承。”
亮点4:边市与民俗——“烽火中的烟火气”雁门关不仅是战场,也曾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景区复原了“边市”场景:
明代马市:按《代州志》记载重建,青石板路两侧是“茶行”“皮货行”“马厩”,商贩穿着明代服饰叫卖,游客可体验“以物易物”(用现代小物件换仿宋铜钱);
戍卒生活展:通过老照片、旧物(如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还原守关士兵的日常——他们既要巡逻,也要种粮、养猪,把“家”安在关城;
非遗表演:每日10:00、15:00有“点炮”“舞刀”“抛绣球”等演出,“点炮”模拟古代报时,“抛绣球”则演绎戍边人与当地姑娘的爱情故事。
“以前觉得边塞只有苦,现在才知道,这里的人把日子过成了诗。”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女士说,“那个卖‘代县黄酒’的阿婆,唱的山歌比电视剧还动人。”
亮点5:“守关人”后代——三代人的“关城情”雁门关的保护,离不开一群“守关人”:
李栓柱(68岁,守关人后代):义务讲解20年,家里珍藏着爷爷的“守关腰牌”(复制品),能背出所有敌楼的“守将故事”;
王师傅(55岁,文保员):负责城墙巡查,每天走3万步,“砖缝里长草要拔,雨水冲蚀要修补,关城就像自家的老院子”;
小周(28岁,景区讲解员):大学读历史,放弃省城工作回代县,“想让更多人知道,雁门关不只是‘打仗的地方’,更是‘活着的历史’。”

雁门关的魅力,不仅在“看”,更在“融入”。景区围绕“军事文化”“边塞民俗”“家国情怀”设计了互动项目,让历史触手可及:
体验1:“我是小将军”军事研学(付费,168元/人)穿明代小校服,学习“望敌旗”“辨烽火”“摆阵型”,在教练指导下完成“模拟守关”任务(如传递军情、加固城门)。“孩子玩得不想走,说要当‘现代杨家将’!”石家庄家长王女士说。
体验2:“边市掌柜”营商游戏(付费,98元/组)组队扮演茶商、皮货商,在“边市”用仿宋铜钱交易,需计算成本、应对“天气变化”(如暴雨影响运输),最终“盈利”最多的队伍可获“诚信掌柜”证书。“比商场促销还刺激!”太原大学生团队玩得不亦乐乎。
体验3:“雁门家书”手写活动(免费)在“靖边祠”旁的书案上,用毛笔给“戍边的亲人”写一封信。景区会将信件扫描存档,定期举办“家书诵读会”。“我写了‘娘等你回来吃代县小米粥’,突然懂了古人‘家书抵万金’的分量。”北京游客林小姐红了眼眶。
第三幕:实用攻略——高效打卡与周边联动开放信息时间:全年开放,8:00-18:00(4月-10月);8:30-17:30(11月-3月);
门票:全价票90元/人(含关城、长城、杨家将纪念馆);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
导览:入口处有电子导览屏,可扫码听“关城故事”“杨家将传奇”语音讲解;每日9:30/15:00提供免费人工讲解(限20人/场)。
交通指南自驾:太原→二广高速→代县出口→雁门关(停车场收费10元/天,距景区入口500米);
公共交通:忻州→代县大巴(1小时,10元/人)→下车乘景区接驳车(5元/人,10分钟);大同→高铁原平西站→转乘大巴至代县(1.5小时,20元/人);
跟团:太原旅行社推出“雁门关+五台山”两日游(含门票+讲解,398元/人)。
游玩建议最佳路线:游客中心→天险门→雁门关城楼→地利门→靖边祠→杨家将纪念馆→猴岭长城→白草口隘口→边市体验→返程;
必带物品:身份证(验票)、防滑鞋(长城台阶陡)、保暖外套(山顶风大)、笔记本(记录家国故事);
注意事项:长城部分路段未完全修复,需听从工作人员指引;边市演出时间可能调整,建议提前咨询景区;

离开时,暮色为雁门关镀上暖金。李栓柱老人坐在“天险门”前的石凳上,给孙子讲杨业“碰碑殉国”的故事;边市的小贩收了摊子,哼着代县民谣往家走;游客们举着“我在雁门关当将军”的打卡牌拍照,笑声回荡在山谷间。
雁门关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是冰冷的军事遗迹,而是活着的“精神家园”:城墙记得金戈铁马,古柏记得戍卒乡愁,边市记得商队驼铃,而每一个到来的游客,都是这段历史的“新注脚”。
这个秋天,不妨来雁门关吧!
摸一摸城砖的裂痕,听一段杨家将的故事,
穿一次明代小校服,写一封给“戍边人”的家书,
你会懂得:
最动人的历史,
不在史书的字里行间,
在关城的烽火里,
在边市的烟火里,
在我们与先人的隔世共鸣里。
(文中图片由雁门关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