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突然想起牛津的历史

突然想起牛津的历史2025-11-01以前特别喜欢去大学周边住,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现在好像明白了。那里有激情,有冲劲,

突然想起牛津的历史

2025-11-01

以前特别喜欢去大学周边住,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现在好像明白了。

那里有激情,有冲劲,有历史,有文化,有年轻!

想起当年上海交大乘坐铁路准备去南京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张说这个故事,那是一个校长可以对市长拍桌子的特殊时期,而学生更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朝气,给人的感觉是特别的,至少和现在不同,大部分学生甚至都有点行尸走肉的样子。

我想起牛津历史,知道这所大学曾与周围居民一再发生冲突,而教堂一度还是冲突的堡垒。

好像每次冲突都是从小酒馆里的口角开始的,快速发展到拳脚,然后两方都一呼百应,酿成大规模斗殴。

当时的学生都是教会的修士,穿着具有宗教气息的学袍,殴斗起来只见市民的杂色服装与学生的黑色学袍扭打在一起,形成英语里一个对立组合的短语:“市袍”(town and gown),两个只差一个字母的冤家。

这两个冤家因文化观念截然不同而完全无法调解,冲突最激烈时数千市民涌入大学进行围攻,互相使用弓箭,两方都有伤亡。

我猜教堂的功用,一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之势卫护学生,二是以钟声发出战斗号令,三是射箭。

但在这么高的尖顶之上射箭显然不行,当时站在这里的应该是战斗的指挥者,便于居高临下地观察双方阵势。

大学生与市民打架,大学校长管不了,市长也管不了,只能一次次请国王仲裁。本来英国的学生大多渡海去巴黎上学,到12世纪中叶英国法国成了对头,国王就召回自己国家的学生,在牛津办学。

因此,牛津的大事确实关及国家痛痒,也只有国王才能处理。不同的国王处理时有不同的偏向,直到14世纪中叶那次大斗殴后,爱德华三世才下令在这个教堂追悼斗殴致死的学生,并把斗殴开始的那一天当作纪念日,每年都要在这个教堂举行仪式,规定牛津市的市长和士绅必须参加。

那场延绵久远的冲突也有一个正面成果,那就是有一批牛津的师生想离开这个一触即发的环境,便东行80公里,在那里继续教学事业,这便是剑桥的雏形。

牛津许多学院大楼的前身是中世纪的教堂,历史都十分悠久。

很多年后,一位剑桥校友又在美国办了哈佛。

牛津,这个朴素的意译名词,正巧表明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渡口,一切存在,只为了彼岸。

学生应该如此,毕竟他们代表朝气,代表生命力,如果学生都行尸走肉,社会上的只能算是提线木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