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71大爷半夜猝死,医生叹息:手指早就给出了提示,是他自己没注意

半夜的钟声刚敲过两点,71岁的老王大爷的家静悄悄的。就在几个小时前,他还习惯性地坐在阳台用指甲刀修整指甲。没想到,夜深人

半夜的钟声刚敲过两点,71岁的老王大爷的家静悄悄的。就在几个小时前,他还习惯性地坐在阳台用指甲刀修整指甲。没想到,夜深人静时,他却突然倒地不起。

在妻子的惊呼与120急救声中,大爷最终没能被救回。医生听闻后,遗憾地摇头道:“其实,他的手指早已给出健康警报,只是被忽视了。”这个故事令人唏嘘,也让很多人心生疑惑:手指,怎么会和猝死有关?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关注心脏、脑血管等脏器,却很少注意手指。这一被我们天天忽略的身体末梢,其实隐藏着不少健康密码。医生多年临床发现,部分猝死患者在发病前,手指已悄悄变了样,只可惜不被重视。

如果能早早识别这些“危险信号”,也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那么,71岁王大爷的“手指提示”到底指的是什么?又该如何科学守护自己的健康?

手指变化,真能预警大疾病吗?专家这样说

或许有人会疑惑:指甲、手指甲床、皮肤颜色等小细节,真能反映全身健康?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肃。根据北京协和医院与多家权威医学中心联合研究,超过68%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糖尿病患者、慢性肝肾病患者,在手指部位可见异常变化。且这些体征常常早于主症出现,被称作“健康的窗口”。

具体来说,手指是末梢血管最丰富的部位之一,血液循环状况极易受到全身性疾病影响。当血管内皮受损、血粘度升高、器官缺氧等问题出现时,往往最早反映在指甲和甲床。

指甲明显变厚、变脆易断,常伴有苍白、发蓝,可能是慢性缺氧、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信号。

指甲出现竖纹、凹陷(即“匙状甲”),则需警惕心脏疾病、缺铁性贫血等问题。

手指尖和指甲床颜色变暗发紫,有时会出现“杵状指”(如鼓槌型扩大),常说明慢性心肺疾病、甚至部分肿瘤风险。

2023年,中国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5万左右,其中近70%患有已知或隐匿的慢性基础病,而手指异样高发于高危人群。德国一项覆盖2400人的前瞻研究也表明,有明显指甲异常者未来5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9.6%。

坚持观察手指,这些重大变化别大意

如果我们能重视手指的警示,或许能够让健康转危为安。医生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有三高、心脑血管基础病、长期熬夜或吸烟史者,每月至少检查1次手指。重点关注以下变化:

指甲表面失去光泽、变软易折,甲色变淡,有时出现白斑、横沟。

甲床苍白至青紫,按压后恢复慢于3秒。正常恢复时间应≤2秒,延长多与终末血流障碍有关。

手指末端变粗,尤其拇指、食指鼓起,类似“杵子”(杵状指)。

指甲不明缘由下出现红丝、褐斑,或甲面凹陷、干裂,需排查血液黏稠度等指标。

医生临床发现,王大爷猝死后回看既往体查,其家属回忆最近半年指甲明显变脆,还常喊指甲床“发麻”。而事实上,这正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缺氧、微血管堵塞。若能及早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体检检测,采取干预,结果也许大不同。

科学保养:这样做,远离“无声杀手”

那么,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如何通过日常行动守护血管健康,降低猝死风险?医生给出四条随手可行的建议:

经常自查手指。 一旦发现甲色变紫、甲床苍白、出现竖沟横纹等情况,不要简单涂指甲油掩盖,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做必要血常规、血氧饱和度等检查。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 研究显示,长期熬夜会使心脏缺氧风险上升17%,血管弹性下降引发慢性损伤。

平衡饮食,合理摄盐。 高盐、高油饮食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控制每日食盐≤5g,多补充蔬果、优质蛋白。

坚持运动,增强代谢。 专家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慢骑自行车等,有助于血管弹性改善,减少指甲异常风险。

定期健康体检。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24年版已倡导“中老年人每年至少一次全面健康体检”,尤其关注血脂、血糖、甲状腺等慢性疾病指标。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体检与慢病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11期:末梢体征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中国医学会《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健康管理白皮书》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