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野外露营比较少,即使是一些露营爱好者的一次露营,那也是全副武装。要有巨大的帐篷,要有冰箱咖啡,要有烧烤野炊,要有气垫床和躺椅。这种露营,舒服是舒服了,但露营的那种空灵的感觉,已经少了一大半。
真正的露营,是古人的露营。是诗仙李白的那种,“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这是诗仙才有的洒脱。大诗人白居易把山中露营比作“卧云”,他写道,“卧云坐白石,山中十五宿”,带有一种归隐的仙气。

卧云坐白石,山中十五宿
而更多的人,应该是偶尔露营一下。那不妨来感受一下“枕石”的空灵,不少诗人喜欢“枕石”,除了“枕石”的那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还有一种空灵的感觉,更是因为“石”代表了坚韧的性格。
1. 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佚名这首唐代无名氏的《迭韵对诗·其一》,描写的是一种隐居生活。但不妨作为我们偶尔野外露营生活,那是相当惬意的:
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世俗的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约束。我们需要放松我们的身心,畅快恣意的做事情;这样,让一个心,过得逍遥自在。
这句,可能是所有隐士希望做到的。
“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漱流”,以流水漱口,形容隐居生活。“步月”,意思是月下散步。诗圣杜甫在《恨别》中写道,“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傍晚的时候,我使用流水漱口;然后,枕着石头而眠。在有月的夜晚,我在月下散步;而且在散完步后,又在月下弹琴歌唱。
可以看出,诗人是沉醉在隐居生活中。不管是“漱流”,还是“枕石”,亦或是“步月”,或是“弹琴”,诗人的生活都是那么空灵,超脱于尘世之外。
我们偶尔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露营生活:小溪潺潺,我们在溪边岩石上枕石,听着溪流的白噪声,惬意而眠。
2.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高攀龙这首明代诗人高攀龙的《枕石》,则既空灵,又充满了禅意。整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枕石”而眠时,整个的身心状态: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诗人“枕石”而眠,身边是潺潺的流水。这时候,诗人感觉自己的心灵,如同身边的流水一样纯净;而身体又像白云一样轻盈,一样自由自在。
这句诗中,诗人“心静身轻”,表达的是诗人没有世俗的束缚,清清白白,自由自在的一种状态。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在这夜幕来临时,寂静的深山里,我隐隐约约的听到了微弱的钟磬声。
这里的“钟磬声”,象征了诗人心灵的空灵与悠远,相较于前面“流水和白云”的澄澈和轻盈,又更进一步。
3. 不知苔色侵衣,一任松花覆首,邓云霄这首明代诗人邓云霄的《野兴十六首 其十四 枕石》,写道特别唯美,表达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美:
閒来直是眠云,静寄非关醒酒。
不知苔色侵衣,一任松花覆首。

閒来直是眠云,静寄非关醒酒
“閒来直是眠云,静寄非关醒酒”,“静寄”,指诗人“枕石而眠”。闲来无事,我枕着岩石而眠。而岩石又藏在山间白云之中,我就像是高卧在云中一样。我这样“枕石而眠”,并不是因为喝多了,为了醒酒,而是一种空灵的生活状态。
这里的“眠云”,跟常用的“卧云”是一个意思,是传统文化中隐居的代名词。宋代词人朱敦儒有,“我是卧云人,悔到红尘深处”,就是这一个意思。
“不知苔色侵衣,一任松花覆首”,我就这样“枕石而眠”,不知道睡了多久。不知道岩石上的青苔,青色已经侵染了我的衣裳,也一任那随风飘落的松花,覆盖在我脸上。
青苔代表的是人迹罕至,即“隐居”之意。而松花中的松,代表的是高洁,即“隐士”之高洁。
一句,“不知苔色侵衣,一任松花覆首”,是不是那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不知苔色侵衣,一任松花覆首
4. 枕石漱溪流,梦见欧阳子,王士禛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代表作《醉翁亭记》中所表达的思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直是宋以后文人所向往的。这首清代诗人王士禛的《褒禅山僧》,就表达了这种向往:
枕石漱溪流,梦见欧阳子。
觉来万壑风,松声满人耳。

枕石漱溪流,梦见欧阳子
“枕石漱溪流,梦见欧阳子”,他以小溪流水漱口,然后枕着溪边岩石而眠。那种惬意,大概让他梦见了大文豪欧阳修吧?他们可能一起讨论了何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吧!
“觉来万壑风,松声满人耳”,当他醒来的时候,来自群山万壑的山风,扑面而来;满耳是风吹松叶的声音,像天籁一样。
一句,“觉来万壑风,松声满人耳”,松涛阵阵,充满耳畔,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含禅宗"万籁俱寂,唯闻本心"的意境。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禅意与文人雅趣的短诗,风格清幽空灵,既有隐逸之趣,又暗含对先贤的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