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
在西班牙某餐馆,几名以色列游客刚坐下点餐,老板拎着棍子从后厨冲出来,直接赶人:“本店不接待以色列人!”镜头里游客错愕的表情,与评论区一边倒的叫好形成鲜明对比。

这并非孤例。
巴西球场,数万观众对着以色列球员齐刷刷举起右手行“那个礼”;联合国大会以色列代表发言时,台下嘘声一片。
曾经在西方主流叙事中“政治正确”的以色列,如今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沦为全球舆论的“过街老鼠”。

如果你关注国际局势,会发现一个微妙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把以色列当作转移矛盾的“完美标靶”。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各国社会集体“向右转”已是不争事实。但右翼政治需要一个关键的凝聚剂——敌人。选错了敌人,可能引火烧身;选对了,则能迅速收割民意。
而以色列,恰好满足了“理想敌人”的所有条件:
罪行足够直观——加沙画面全球传播,道义上彻底被动,反对它等于站在道德高地;
实力“刚刚好”——军力足以构成威胁感,方便渲染“危机”,但又不至于真的威胁到大国安全;
地理够遥远——对多数国家而言,反对以色列只需动动嘴皮,无需付出实际代价;
经济体量小——制裁它、抵制它,不影响本国经济根本。
说白了,对许多国家的政客而言,骂以色列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既彰显正义人设,又无需真刀真枪下场。当越来越多人发现这个“财富密码”,以色列的外交处境只会更糟。

有一个冰冷的事实被许多人忽略:
从二战结束至今,犹太人“不被视作过街老鼠”的历史,满打满算只有80年。
而这80年,在犹太人与世界主流文明共处的三千年历史中,仅占三十分之一。换句话说,这80年很可能是历史的“偶然”,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全球反以情绪,或许才是历史的“常态回归”。
最讽刺的是,如今还在明面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
把名单放在80年前看——妥妥的轴心国。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年迫害犹太人的主力,如今成了他们最后的庇护所。

更细思极恐的是,西方世界从未从心底接纳过犹太人。
表面上看,“支持以色列”是西方政治正确,“反犹”是绝不可触碰的红线。但正是这种“不能批评”的特殊化,暴露了犹太人始终被视为“异类”的本质。
对比看看:ANTIFA、MAGA,谁都能骂、谁都敢骂,恰恰说明他们被视为“自己人内部的极端派”;而LGBT、黑命贵、犹太人,表面受保护,实则被隔绝在主流话语圈外,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排斥。
真正的犹太人自己也心知肚明。
三千年被驱逐、被屠杀的记忆刻在基因里,让他们始终活在焦虑中。这种焦虑,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如今以色列的极端行为:正因不相信会被真正接纳,才要不计后果地攫取安全感,像没有刹车的车,在绝路上一路狂奔。

纵观历史,犹太人在欧洲的角色,始终像个“存钱罐”:
和平时期,他们被允许积累财富、发展商业;一旦危机来临,他们就成了最先被“砸罐取钱”的对象。
从西班牙驱逐令到威尼斯隔都,从沙皇迫害到纳粹大屠杀,这个模式反复上演。
而现在,种种迹象表明,下一次“集体开心敲存钱罐”的时刻,或许已经不远。
唯一的区别是,这一次,连原本中立的全球南方国家,也加入了谴责行列。
以色列最大的误判,在于认为美国的支持是永恒的。
但如今,连美国校园都爆发大规模反以示威,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开始暧昧摇摆。

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势”。
当势在你这边,做什么都是对的;当势离去时,连呼吸都是错的。
很显然,以色列的“势”,正在快速流失。
而那些曾经沉默的国家,正在用嘘声、抵制和外交孤立,悄悄改写下一轮国际秩序的分配方案。
只有一个群体在这场浪潮中彻底受伤——
那些真心相信“80年常态已是永恒”的普通犹太人。
历史的转弯,总是比预期来得更急、更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