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景德镇这次瓷博会办的成功:因为“人”来了,活动才有了灵魂!

作为一名回到景德镇已有七年的本地人,我可以说,今年的瓷博会是我参与度最高、体验最好的一届。市民们的评价也普遍很高——而这

作为一名回到景德镇已有七年的本地人,我可以说,今年的瓷博会是我参与度最高、体验最好的一届。市民们的评价也普遍很高——而这,离不开它真正“走出去”的群体活动。

回想起来,瓷博会从1990年开始举办。当年我们甚至不惜爬车赶来景德镇,就为一睹盛况。但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对它的兴趣渐渐淡了。2018年我回到家乡,期间去过两次瓷博会,整体感觉沉闷、乏味,看了一次就不想再去。

唯一一次“二刷”,还是因为朋友参展,不得不去捧场。但我渐渐明白:看瓷博会,绝不只是参加开幕式、去展馆里转一圈这么简单。真正的参与,是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想加入、想分享。

今年,不少市民在花车巡游途中就感叹:“今年瓷博会真的不一样!”很多人特意等在巡游路线两旁,其中不乏情侣、一家老小。他们不一定去看瓷器,却对瓷博会给出高评价——为什么?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被这种快乐感染了。

在我看来,一项活动只有接地气、能参与,才能真正夯实群众基础。否则,再大的场面,也只是摆拍和自欺欺人。

事实上,我们见惯了那种“关起门来办会”的模式:领导讲完话,媒体拍个照,流程走完了,既“安全”又“省钱”。但这类活动门槛高,把很多普通市民挡在外面,结果越办越冷清,最后沦为一种“懒政”——为上不为下,纯属走形式。

怕担责,是不少干部的共同心态。他们担心:人多事就多,群体活动容易出问题,搞不好就是给自己添麻烦。

正因如此,今年瓷博会能办起巡游等开放活动,其实非常不易,这是顶着压力办的,甚至可以说是“赌上了政治生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好事立马变成坏事。

现在连学校运动会都越来越少,就是怕出事。我们也因此很少看到政府组织大型群体活动。于是,许多博览会渐渐变味,失去了本该有的人气和活力。

但今年的景德镇,展现了不同的担当。不怕事、敢担责,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姿态。也许它的流量比不过一位网红主播,但瓷博会背后是整座城市的陶瓷产业,它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品牌价值和长远收益。

当成千上万的市民主动举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为景德镇点赞的时候——瓷博会才算是真的成功了。一场好的活动,不能只有专业选手,还要有观众、有氛围、有参与感。所以,每逢专业型展会,都应当设置没有门槛的群众活动。

小编注意到,这次巡游中,许多大学生穿着节日盛装、走在景德镇的闹市街头,接受市民们的欢呼——他们也因此成为了瓷博会的一部分。

正如不是只有上前线的才是战士,那些默默支持、积极参与、传播快乐的普通人,同样是这场盛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本届瓷博会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正是因为它拥抱了群众。通过花车巡游、节日互动等形式,它让大学生、市民、游客都能沉浸其中、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而我,也第一次忍不住把现场视频群发给各行各业的朋友,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冲动。

这一切,都因为“人”来了,活动才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