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静水深流的职场之下,藏着一场无人言说的迁徙。
前几天加班到深夜,和90后同事一起吃宵夜,她突然问:“你们有没有发现,除了领导,公司里几乎看不到35岁以上的中年人?他们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打开招聘软件,年龄限制“35岁以下”的要求像一道墙,拦住了所有大龄求职者。
仔细回想,确实如此。除了几位高管,办公室几乎都是年轻面孔。那些曾经带领我们入门、一起加班奋斗的“前辈们”,不知从何时起,悄然离场。
不知从何时起,办公室里的35岁面孔一个个悄然离去。他们像退潮时的水滴,从写字楼的格子间蒸发,然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重新凝结。
35岁,在职场成了原罪。
他们去了哪里?
从产品经理到宠物殡葬师我叫王哲,35岁,在北京某大厂担任产品经理的职位。

“35岁危机”在我身上完美应验——薪资高、职位高、可替代性也高。当公司进行第三轮“组织优化”时,我和几个同龄中层一起被约谈。HR很客气,说公司感谢我们的贡献,但需要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拿着N+1的补偿金走出办公楼那天,我突然很茫然。投了一圈简历才发现,像我这个年纪找工作有多尴尬——overqualified(资历过高)成了原罪。
被裁那天,我甚至有点庆幸。hr谈话10分钟,我签字的动作只用了10秒。在互联网大厂卷了12年,终于可以休息了,只是没想到,这一休息就是大半年。
每天假装出门,实际在商场、图书馆、公园闲逛,在商场看年轻人喝下午茶,在图书馆看老人读报,唯独不敢回家面对妻子和孩子。
投出137份简历,收到4个面试,最后都无疾而终。
“你之前的薪资是多少?3万5?”
对面面试官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我知道,我太贵了,贵到没人要。
直到有一天,陪儿子看《狮子王》,木法沙对辛巴说:“我们死后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这就是生命循环。”
突然想起这半年,唯一让我感到平静的,是小区里那些陪伴老人的猫狗。
一周后,我去了宠物殡葬师培训课。同学都是年轻人,只有我一个大叔。
第一次接触尸体是只金毛。主人哭得说不出话,我只能默默做事,整理毛发、清理身体、举办告别仪式。当把骨灰盒交给她时,她突然向我鞠了一躬,“谢谢你,让他走得有尊严。”
那一刻,12年职场都没给我的成就感,突然到来。
现在,我开了自己的宠物殡葬工作室。收入只有过去的1/3,但足够生活。
每天面对死亡,却比任何时候都懂得如何活着。
原来,尊严死去比狼狈活着,更值得尊重。

我叫李健,今年38岁。五年前,我是某知名公司的销售总监。带着50人团队,掌管核心业务,每天经手资金流水上百万。

我坚信自己会在4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甚至选好了以后要定居的某个南方海滨城市。
2024年年底,公司业绩下滑,架构调整,我所在的整个业务线被砍掉。
拿到N+1赔偿的那一刻,我甚至有些开心——终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陪陪家人,顺便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没想到,那是我职场生涯的最后一个高光时刻。
休息三个月后,我开始找工作。
猎头推荐的职位从总监降到了经理,薪水也打了八折。我安慰自己,形势不好,先上岸再说。
奇怪的是,连续五个面试都在最终轮被拒。最接近offer的一次,那位比我年轻5岁的CEO抱歉地说:“李总,您的背景很强,但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公司的氛围。”
我开始海投,回应寥寥。唯一积极的反馈来自一家小公司,他们愿意给一个基层岗位,但明确表示:“担心你这样的资深人士不稳定,可能干不久。”
一年后,我放弃了。
转折发生在我回老家探望父母的一次经历,我们老家的苹果特别香甜可口,但是农户们却每天发愁卖不出去。我转念一想,或许这是我的机会。
现在的我在老家开了一个农产品网店,每天忙着对接农户、打包发货。收入只有从前的三分之一,但父母终于不用整天担心我熬夜加班,这种每一分辛苦都落袋为安的感觉,比任何绩效奖金都真实。
上次大学同学聚会,我没去。听说聚会上大家还在谈论哪个同学又融了多少钱,哪个公司又上市了。而我,正在为今天发出的五十箱苹果全部完好无损而高兴。

我叫林薇,37岁,前外企HR总监

工作的第十五年,我得了“班位恐惧症”。一坐工位就心悸、手抖、冒冷汗。
医生说这是焦虑症,我知道这是灵魂在反抗。
反抗一成不变的生活,反抗能看到头的未来。
辞职信交上去时,领导比我还慌:
“你知道现在找工作多难吗?”
难,当然难。
但我更怕的是,40岁还在开同样的会,写同样的报告。
最后一次刷工牌时,感应器发出刺耳的“嘀”声。保安走过来:“林总监,您的权限已经取消了。”
我点点头,把装了八年、磨破边角的工牌轻轻放在前台。走出旋转门时,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面发出空旷的回响,这是我听了多年的声音,今天格外刺耳。
转机来自一个失眠的深夜。我随手把多年的面试心得发到小红书,没想到一觉醒来点赞过万。那条笔记下,无数年轻人倾诉着职场困惑:“面试总被拒该怎么办?”“转行真的来得及吗?”
我突然明白,十五年的HR生涯积累的经验,不是公司的资产,而是我自己的财富。
于是,我有了新的人生方向:用自己的职场经验,给新人提供实用的面试建议。
我开始认真经营小红书,打造真实且具有亲和力的邻家大姐姐人设,私信和评论我都一个不落地认真回复。
这段日子十分漫长,但是我乐在其中。至少,我的“班位恐惧症”已经完全没复发了。
现在,我的咨询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昨天帮一个内向的女孩做了模拟面试,今天收到她的喜报:“林姐,我通过了!”那一刻的成就感,比完成任何KPI都更让我温暖。
离开职场,我们找到了更温暖的战场。

上述图片为参考图
人生是旷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些故事,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某些消失的同事,或者,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他们有的开起了滴滴,但在方向盘后思考着比会议室里更深刻的人生;有的回归家庭,在孩子成长中找到了KPI给不了的成就感;有的终于敢把年少时的爱好变成事业,虽然收入不如从前,但眼里重新有了光。
这代35+中年人,可能是历史上最独特的一代—— 我们受过良好教育,经历过经济高速发展,懂得奋斗的价值,却也最早意识到:人生不止一条跑道。
我们总被教育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努力晋升。却没有人教我们,当这条路走到尽头时,该如何优雅转身。
他们不再出现在早高峰的地铁里,不再参与无意义的加班竞赛,不再为晋升焦虑,也不再谈论理想和情怀。
那些在职场“消失”的35岁中年人,没有消失。他们只是在另一片天地里,重新定义着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些路上同样有风景。
而这份勇气,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奢侈品。

如果你也站在35岁的十字路口,请记住: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你可以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可以重新定义成功。
离开公司,你带不走走马灯般的会议和KPI,但能带走这些年积累的能力、见识和勇气。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根本没有真正的稳定。
唯一的稳定,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并把它做到极致。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