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福建燕城监狱门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攥着一张泛黄的旧报纸,哭喊道:“我真的不是叛徒!”
这张报纸刊载于1935年,标题赫然写着“瞿秋白在长汀就义”。
四十四年过去,泛黄的纸页竟成为洗刷冤屈的关键证据。她是谁?为何因瞿秋白之死蒙冤半生?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被层层掩盖,又因何得以重见天日?
这位老人名叫周月林,曾是中共早期妇女工作的领导人之一。1935年,她与瞿秋白一同在福建长汀被捕,此后被长期指控“出卖瞿秋白”,背负叛徒之名长达四十四年。而瞿秋白之死,本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桩痛史。
1935年2月,留守中央苏区的瞿秋白在向闽西转移途中遭国民党军队包围。当时他身患肺结核,行动艰难,与周月林、何叔衡、邓子恢等人同行。2月24日,队伍在长汀县水口镇附近被国民党军第八师包围。何叔衡跳崖牺牲,邓子恢突围成功,而瞿秋白和周月林不幸被捕。
瞿秋白当时化名“林琪祥”,伪装成医生。周月林则自称陈秀英,是一名护士。最初国民党军并未识破他们的身份。据当时参与审讯的国民党营长李玉回忆,周月林“应对沉着,毫无破绽”,甚至一度被保释出狱。然而不久后,叛徒郑大鹏指认了瞿秋白,局势急转直下。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长汀中山公园从容就义。就义前,他高唱《国际歌》,留下一张著名的遗照:身着黑色中山装,面色平静,目光坚定。而周月林则被判处十年徒刑,直至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才获释。
然而,关于瞿秋白如何被识破,长期以来流传着“周月林告密”的说法。这种指控源于当时苏区部分领导人的推测,却无实据。周月林出狱后隐姓埋名,嫁人定居,但历史疑云始终笼罩着她。
1955年,因瞿秋白遗骸迁葬事宜,中央重新调查其就义经过。周月林再次被卷入风波,被判处十二年徒刑。她在狱中不断申诉,却苦于无证据自证清白。
转机发生在1979年。福建省公安厅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一份1935年的《福建民报》,其中详细报道了瞿秋白就义经过,并提到:“瞿氏之身份,系由张亮、周月林二人指认。”这一说法看似对周月林不利,但细查之下,记者发现该报道存在矛盾——张亮实为万永诚(时任福建省委书记)之妻,早已牺牲,而周月林当时仍在狱中。
进一步调查发现,真正导致瞿秋白身份暴露的,是叛徒郑大鹏。他曾任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干部,亲自指认了瞿秋白。而国民党第八师师长陶峙岳(后成为解放军上将)的回忆录中也明确记载:“瞿秋白之身份,系由叛徒指认,非周月林供出。”
1979年11月1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周月林无罪。此时她已74岁,蒙冤四十四年。出狱时,她紧紧攥着那份登载平反消息的《人民日报》,泪流满面。
历史往往如此:一个细节的误读,可能让一个人背负半生冤屈;而一份尘封的档案,亦能还原真相的重量。瞿秋白的慷慨就义,已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而周月林的沉冤得雪,则提醒我们:历史不仅需要敬畏,更需要严谨。
【参考资料】《瞿秋白传》(人民出版社)《瞿秋白就义前后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周月林案平反纪实》(中共党史研究)《陶峙岳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央苏区历史资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福建民报》(1935年6月影印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1979年)《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史》(中国妇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