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弟弟又来借钱,我发了一条消息后,全家炸锅了
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个小我五岁的弟弟。说实话,从小到大,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姐姐,得多让着弟弟。”
这一让,就让了三十多年。
从我工作起,弟弟上学的生活费、他毕业租房子的押金、他谈恋爱请客吃饭的钱、甚至他结婚时给的“大红包”……零零总总,我成了这个家的“隐形扶贫办”。我老公为这事儿没少跟我闹别扭,每次我都夹在中间和稀泥:“我就这么一个弟弟,最后一次,帮完这次就不帮了。”
可这“最后一次”,永远有下一次。

前天晚上,我刚加完班瘫在沙发上,手机又亮了。是我妈。“睡了吗?你弟有点事想跟你商量。”我心里“咯噔”一下,预感准没好事。
果然,弟弟的电话紧接着就打进来了,语气倒是比以前“诚恳”了不少:“姐,我看中了个项目,跟人合伙开个奶茶店,前期投的不多,就还差5万块钱周转。这次算我借的,赚了钱立马还你,我给你打借条!”
又是这套说辞。上次买车差3万,上上次孩子报早教班差2万,哪次打过借条?哪次还过一分钱?我这哪是姐姐,我就是个无抵押、无利息、无限额的无底洞提款机。
我压着火气,说:“我跟你姐夫商量下。”
挂了电话,我也没去跟我老公说。我知道结果,又是一场争吵。我盯着我们一家三口的全家福,想起我女儿想买个贵点的钢琴我都犹豫了半年,心里那股委屈和愤怒一下子就冲到了天灵盖。
这次,我不能这么算了。
我没私下回我弟,也没打电话给我妈。我直接点开了那个被我设置了“免打扰”的“幸福一家人”微信群。
我深吸一口气,在对话框里敲下了一段话,前前后后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最后,心一横,点了发送。
我发的是:

“刚收到弟弟借钱的信息,这是近五年来第17次开口了。这是好事,说明弟弟积极上进。为了表示支持,也为了让弟弟更有创业的动力,我决定把之前借的共计18万7千元(明细我都有记录,可以发群里)全部转为对他的项目投资,占股51%。以后奶茶店所有账目和决策,我们一起商量着来。弟弟,你把项目计划和合同发我一下,我们公事公办,把店做大做强!”
发完,我把手机往沙发上一扔,手心里全是汗。
接下来的几分钟,我的手机就像中了病毒一样,“嗡嗡嗡”地震动个不停。
首先炸的是我妈:“你这说的什么话!一家人说什么借不借的!他是你亲弟弟啊,你跟他算这么清?”“什么51%?你想当老板想疯了吧?你这是要逼死你弟弟吗?”“赶紧把那句话撤回去!丢不丢人!”
然后是我爸(他平时几乎不在群里说话):“胡闹!”
接着是我弟媳:“姐,你这样就没意思了吧?我们可是把你当最亲的人。”
最后是我弟,气急败坏地私聊我:“姐你什么意思?不想借就直说!在群里搞这一出恶心谁呢?还51%的股,你怎么不去抢?”
我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来的指责、道德绑架,心反而一点点冷静了下来。奇怪,我一点都不难过,甚至有点想笑。
我回了我弟一句:“你看,你这不是挺有脾气的吗?有这个劲儿去跟你的合伙人谈股份,去跟房东压压价,早成功了。别总把劲儿使在你姐身上。”
然后,我在群里回了我妈最后一段话:“妈,正因为他是我亲弟弟,我才不能一直用借钱的方式害他。真正为他好,是教他怎么立足,不是一直给他钱让他躺着。这钱,要么按我的办法,算投资,我们一起干;要么就算了,以后都别再提借钱的事。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得给我闺女攒学费呢。”
发完,我直接退了群,把手机关了静音。

世界,瞬间清净了。
那天晚上,是我这几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一晚。我知道,这场“战争”我才刚刚打赢第一场,后面的麻烦肯定还不少。但我不怕了。
当你第一次勇敢地为自己立下界限,你会发现,那些原本让你痛苦不堪的“亲情绑架”,其实一捅就破。
后记: 后来?后来我弟再也没提奶茶店的事。我妈冷战了一个星期,直到我女儿生日,她才别扭地打了个电话过来。日子照常过,但从此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人,敢轻易地、理所当然地,开口向我“借”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