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闲置资产“沉睡”,今朝产业活力迸发。麻城镇板庙村以盘活闲置资产为支点,成功撬动肉牛养殖特色产业,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共建模式,织就从育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谱写了一曲村企携手、共促振兴的生动乐章。
筑巢引凤:盘活闲置资产,引来企业落户
板庙村地处麻城集镇东南角,麻郭公路贯穿南北,虽有区位之便,但村内闲置资产一度“沉睡”,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看着闲置的土地,我们心里着急,村民盼增收,村集体要找路。”板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兆权回忆道。
转机始于2010年。村“两委”获悉荆门华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容有意回乡创业后,主动对接,以诚意为“桥”,以全村闲置资产为“聘”,成功引来这只“金凤凰”。2011年,李容投资600万元在板庙村建起养牛场,次年登记注册荆门李容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企业落地初期就面临严峻挑战,首批引进的500头架子牛出现大量死亡,损失惨重。村“两委”迅速行动,多方汇报,请来市、区畜牧专家支援,最终控制住疫情,助企业渡过难关。
“引来一个企业不易,让其扎根更不易,村里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张兆权表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村“两委”时刻把企业需求放在心上,从水电安装、修路到土地流转,村里始终倾力服务,陪伴企业一步步成长壮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养殖基地前的路修好了,水电网拉通了,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2018年,荆门华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同年,经过推荐,李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链式发展:村企协同发力,织密产业生态网
“选择板庙村,看中的就是这里的闲置资产和村干部的诚意,这让我们的项目快速落地。”李容坦言。
2020年,板庙村党支部牵头,经镇党委研究决定,荆门华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企业党支部,构建起“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共建模式,变“各自干”为“联合干”。企业通过“五提供一回收”的服务方式,即提供养殖技术、提供良种母牛和架子牛、提供饲料配方、提供疫病防治、提供市场信息,回收架子牛和育成牛,带动基地周边农户养殖肉牛;党支部则发挥“融合剂”作用,组织技术培训、走访解难,形成“企业育种、农户散养、定向销售”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一枝独秀不是春。板庙村“两委”班子有了新的想法:打造肉牛小镇。
新企业从哪里来?“没别的办法,就是多汇报。”张兆权认为,区镇领导招商信息多,如果他们知道板庙村的发展方向,一旦有相关的信息,就会第一时间想到板庙村。就这样,张兆权和村干部时刻把建设肉牛小镇的想法挂在嘴边,逢人就说,见领导就汇报。2019年,另一家企业——荆门久牧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落户板庙村,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牧场和养殖厂房。负责人马丽锋表示:“这里的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生态牧业。”
久牧农业注重生态循环,增设秸秆回收加工厂,将昔日焚烧废弃的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构建起“秸秆养殖—畜粪化肥—农肥还田”的绿色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两家企业的先后落地,不仅让村内闲置的土地“醒”了过来,更拉开了板庙村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序幕。
共赢共享:“三金”模式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板庙村迎来了村集体与村民的“双丰收”。通过闲置资产出租、土地流转获“租金”,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入股得“酬金”,农户就近务工拿“薪金”,形成了“一地生三金”的增收模式。目前,荆门李容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吸纳200余户农户入社,户均增收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肉牛产业真正成了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板庙村的成功实践,是掇刀区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施策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全区范围内,多种特色产业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例如,凡桥村引进菲朗生物,大力发展灵芝等高附加值种植产业,打造了高效农业的新样板;罗咀村招引成功人士返乡,在荒山上育“金银”,村民日采百斤年收破万,20万斤鲜花绽放强村富民振兴之路。其他村也纷纷结合自身资源,探索发展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元业态。
掇刀区正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点面结合、协同推进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