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4岁的唐婧雯刚刚进入成都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母亲所在的城市发展。平日工作节奏紧张,唯一能带来些许慰藉的,是她在学生时代领养的一只白猫。这只猫陪了她整整四年,无论是备考深夜,还是失恋痛哭,它总是悄悄蹲在身边,仿佛一块柔软又沉静的白绒毯。

实习前,唐婧雯原本打算将猫一起带来,但事务所的宿舍明令禁止饲养宠物,母亲便将猫暂时送去宠物寄养中心。不料才过几天,那只白猫便突发心源性猝死。得知噩耗时,她正在整理客户卷宗,手中纸张滑落,整个人瘫坐在办公室一角,久久无言。从那以后,唐婧雯再也没敢提起养猫的念头,只是在路上偶尔遇见别人的猫时,会悄悄停下脚步,多看几眼。
2023年9月16日,唐婧雯加班结束后和同事去逛夜市,远远就听到有人喊:“救助中心义领日!无偿领养小猫小狗!”她下意识看向摊位,一眼就注意到角落里一只瘦弱的白猫。它眼神空洞,身体抖动,呼吸时还发出“喀喀”的怪声,仿佛胸腔中有东西卡着。唐婧雯怔怔地站着,那猫竟意外像极了她大学时的猫。
她不自觉地走近那个简陋的猫笼,蹲下身,眼神紧紧锁定在那只蜷缩在角落的白猫身上。它骨架瘦小,毛发打结,眼皮微阖,一副奄奄一息的模样。笼子底下铺着几张已经被尿液浸湿的报纸,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腥臭味。唐婧雯的手指慢慢探进笼子的缝隙,指尖几乎要碰到猫耳朵的边缘。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同事的惊呼:“别碰!这些流浪猫说不定身上有病!”唐婧雯听见了,但仿佛耳朵里灌了水,声音变得遥远而模糊,她没回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嘴里喃喃一句:“它真的好像我以前那只……”

她的手还没完全伸进去,猫突然像被闪电击中一般猛地弹起,发出刺耳的尖叫。只听“嗖”地一声破空响,猫的前爪瞬间扑向笼口,那爪子快得几乎成了残影。唐婧雯只觉得手臂一阵剧痛,像是被细钢丝划开,紧接着是热辣辣的刺痛从皮肤下迅速扩散。
她猛地往后一仰,重心不稳跌坐在地上,左手紧紧捂住右臂,血从指缝间渗出来,在白衬衫袖口迅速染出几抹鲜红。周围人群一阵骚动,有人惊呼,有人下意识地后退,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唐婧雯皱着眉,嘴角微微颤抖,脸色因为疼痛和惊吓而发白。她试图站起,但腿软得厉害,只得撑着地面缓缓挪动。同事赶紧扶她起来,语气中带着责备和慌张:“你疯了?怎么能随便伸手进去!”
这时,摊主志愿者快步走过来,连声解释:“小姐,别误会!这猫不是疯的,只是刚从工地垃圾堆救下来的,身上带着猫瘟病毒,所以反应比较激烈。我们有隔离区,它本来不该放这边的,是志愿者刚才换水时不小心挪错了。”

说着,志愿者赶紧抓起一碗水放到笼前,猫情绪还未平复,呼吸急促,瞪着红通通的眼睛,但最终还是低头舔了几口水。志愿者摊开双手解释道:“您看,它不怕水,肯定不是狂犬病猫,要是真有问题我们早处理了,哪敢摆在外头。”他看唐婧雯脸色难看,便补充道:“不过伤口可不能大意,哪怕不是狂犬病,也有感染风险。最近的医院就在街口十字路口边上,您最好马上过去处理一下。”
抵达急诊外科时,唐婧雯的袖子已经被血染透。医生立即让她平躺在处理台上,利落地剪开她右臂的衣袖。只见皮肤上有三处清晰的抓痕,最长的一道超过1.5厘米,伤口边缘呈撕裂状,表面泛红且略显肿胀,还有一些猫毛状的细屑附着其中。医生皱起眉头,迅速戴上手套开始处理。
“先高压清洗。”医生一边说,一边拿起灌注器,注满生理盐水,持续冲洗伤口表面。水流冲击在皮肤上,像一阵阵针刺,唐婧雯疼得身子微微颤抖,却一声不吭,牙关紧咬。医生连续更换两轮生理盐水后,又用碘伏棉球仔细擦拭每一道抓痕的边缘,随后更换为3%过氧化氢,伤口顿时冒出一阵细密的白色泡沫,发出“滋滋”的声音,像在伤口深处发酵。
“可能有毛发残留,我们用探针再查一遍。”医生取来一次性无菌探针,在灯光下缓慢而精准地探查每一道抓痕,确认没有可见异物嵌入后,才取出75%酒精进行第二轮全区域消毒。刺鼻的酒精味瞬间弥漫开来,唐婧雯的眼角被呛出了泪水,额头也沁出冷汗。

处理完创面后,医生当即打开冷藏柜,取出一支人用狂犬疫苗。“你这是典型的三级暴露,必须立即接种狂犬疫苗。”他语气坚定地说,“虽然被抓的不是狗,但猫同样属于高风险哺乳动物,尤其是流浪猫,它们接触病毒的机会更多。”
他一边注射一边继续叮嘱:“今天是第一针,接下来的四针分别安排在第3、7、14和28天。期间不能熬夜、不能喝酒、不能剧烈运动,也不要吃生冷辛辣的食物。疫苗是灭活型的,要靠你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身体状态越好,免疫反应越稳定。”
唐婧雯点点头,声音有些发虚:“明白了……我会按时来打。”她把自己的手机号和社保卡交给护士,登记了完整接种计划,并被安排在留观区观察半小时。墙上的时钟滴滴答答地走着,空气中只有偶尔的咳嗽声和翻页声。她静静坐在椅子上,右臂有些酸胀,但心底却慢慢松了一口气:至少现在已经处理过了,应该不会有事。
此后的几周,她严格按照医院计划按时接种了剩余四针疫苗。每次注射完毕,她都会在留观室安静等待,偶尔看看文件、翻翻邮箱,从不敷衍。同事们也都知道她受了抓伤,每次还会帮她分担一部分工作量,提醒她早点休息。她自己也开始规律作息、戒掉夜宵,甚至连续一个月没有喝过一点咖啡。

10月20日是接种完第五针后的第15天,唐婧雯前往医院复查抗体水平。护士抽取了她5毫升静脉血,送至检验科化验。几个小时后,检验单出来了:IgG抗体呈阳性,水平正常,免疫已成功建立。医生将报告单递给她,嘴角带着轻松的笑:“抗体浓度不错,说明你的免疫反应建立得很顺利。只要未来一个月注意避免再次接触可疑动物,基本就没问题了。”
听到这句话,唐婧雯的心终于落了地。她拿着报告单离开医院时,街道上阳光正好,秋风微凉,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清爽了许多。她心里想着:一场虚惊,算是过去了。但唐婧雯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潜伏身体深处,悄然逼近...
12月3日早上,唐婧雯刚进电梯,忽然感觉喉咙干涩得厉害,胸口发闷,一股热气从耳后窜上太阳穴,头皮也一阵发麻。她勉强站稳,额头却开始冒汗,眼前视线出现片刻模糊,脑袋仿佛塞了棉絮一样沉重。同事见她脸色不对,赶紧问她要不要请假,但唐婧雯只是摇头,说可能是低血糖。

上午十点,唐婧雯正帮合伙人整理一份案卷,忽然指尖一阵酥麻,铅笔险些脱手,嘴里也泛起酸意,几乎要作呕。她趁休息时去茶水间倒水,却发现自己手抖得连杯子都握不稳,整个人站都站不稳。她努力深呼吸缓解,靠着墙撑了一会才缓过劲。
回到工位不久,唐婧雯突然头部阵痛袭来,像有人从后脑勒住她的颈动脉,太阳穴跳动得剧烈。她下意识闭眼,耳边传来轻微耳鸣。合伙人走过来刚叫她名字,她却怔怔没听见。等她抬起头时,脸颊已泛出不正常的红潮,眼神呆滞,整个人神情恍惚。
事务所立即将她送往附近门诊,医生测得体温38.9℃,体表潮热、全身无力,伴轻微恶心、眩晕,初步判断为病毒性感染,建议休息观察。唐婧雯在家卧床两天后症状略有缓解,大家便以为只是普通的秋季流感。

而意外就发生在12月10日晚上,唐婧雯正系着围裙在厨房洗碗,热水龙头开着,蒸汽氤氲在空气里,水流撞击碗壁的声音本该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可就在那一瞬间,一阵“哗啦啦”的水声竟让她的心脏猛地一缩——那声音在她耳中变得尖锐刺耳,像电钻在脑袋里反复旋转,震得她头皮发麻,眼前一阵发黑。
唐婧雯的呼吸忽然乱了,胸口发紧,手臂一抖,碗“哐”地一声掉进水池。她本能地伸手去关水,动作却僵硬得像被钉在原地。她费力扭动手腕,终于将水龙头拧紧,水声戛然而止。可那股莫名的恐惧并未消散,反而越发汹涌,唐婧雯整个人僵立在厨房一角,大口喘气,胸口起伏剧烈,额头冷汗密布,顺着鬓角滑落。
空气闷得发烫,她喉咙发干,舌根像被绳子勒住,口腔里突然开始泛起大量唾液。唐婧雯想咽下去,可喉咙像被一团硬物堵着,越是想吞,反而越窒息。她“咕噜”一声想吐出,却发现喉头几乎失去控制,呼吸也跟着紊乱,像被人掐住脖子。她开始发出低低的喘息声,双手死死捂着颈部,身体弯成弓形,整张脸由惨白转为暗红。

几秒钟后,唐婧雯的呼吸彻底乱了,胸腔像被火灼一样疼。她拼命张嘴呼吸,嘴角却流出白色的泡沫,唾液止不住地往外涌。那一刻,她的双眼充血,瞳孔紧缩,眼神里夹杂着极度的惊恐与迷茫。唐婧雯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指尖蜷曲成僵硬的弧度。腿一软,整个人重重地跪在地上,发出低沉的嘶吼声,那声音沙哑而撕裂,仿佛喉咙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厨房灯光晃动着,她的身影映在瓷砖上,像被水波撕碎。几秒后,唐婧雯的身体开始剧烈抽搐,牙关紧咬,脸颊的肌肉痉挛,脖颈僵硬得几乎动弹不得。冰冷的瓷砖贴在她的脸颊,她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却再也没有力气抬头。
这时,卧室门被猛地推开,母亲闻声冲进来。眼前的场景让她几乎崩溃——女儿满脸通红,口吐白沫,四肢僵直地在地上发抖,整个人像被无形的绳索勒住。母亲的手也在颤抖,她跌跌撞撞地抓起电话拨打急救,声音嘶哑:“120!快!快点来,我女儿不行了!”
救护车呼啸驶入医院急诊通道,红色灯光在夜色中划出焦灼的弧线。担架被飞速推出,唐婧雯的身体蜷缩在急救毯中,脸色灰白,双眼半睁,眼球已不再聚焦,嘴角残留着尚未擦净的唾液泡沫,四肢间歇性地剧烈抽搐。医护人员一路高喊:“女,24岁,意识模糊,癫痫样抽搐,疑似中枢感染!两个月前有猫抓史!”
推入抢救室后,护士迅速将她移至病床,连接心电监护、血氧仪、测压带,医生一边指挥操作一边开始详细评估:“体温39.2℃,心率132次/分,血压略降,GCS评分8分,神志重度受损,可能存在颅内高压!”

为防止持续抽搐损伤大脑,医生立即静推地西泮镇静,同时备好苯妥英钠以作备用。吸痰管插入口腔,将气道清理干净,防止唾液阻塞呼吸通道。唐婧雯此时呼吸急促、间断性停顿,口唇开始发绀,医护迅速给予面罩供氧,心电图上的波形频率仍然异常。
医生一边问询病史,丈夫一边紧张地回答:“她两个月前被流浪猫抓伤,打了五针狂犬疫苗,抗体也检查过——当时医生说抗体水平正常!”值班医生神色凝重:“有可能是狂犬病疫苗失败导致的病毒性脑炎。立即进行脑脊液穿刺,送PCR和病毒RNA检测;同步采血做IgM抗体检测!”
随着助手备好无菌包,穿刺医生从其腰椎间隙抽取脑脊液样本,发现脑脊液轻度混浊、压力升高。护士迅速贴签送检。另一侧,抽取唾液与静脉血样,分头送往PCR实验室与免疫分析科。而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唐婧雯的意识逐渐加重下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抽搐虽因镇静而缓解,但呼吸逐渐变浅,氧饱和度一度跌至86%。主治医生果断下达指令:“准备插管!建立气管通道!”

气管插管过程中,唐婧雯出现反射性抵抗,医生让助手协助压舌板、固定头位,一边操作一边盯紧心电监护,几分钟后成功完成插管,接入呼吸机。氧饱和度逐步回升,但心率仍不稳定,继续注射镇静剂并给予脑保护药物,防止颅内水肿扩展。
凌晨1点过,实验室报告陆续返回:血常规白细胞升至15.3×10⁹/L,提示系统性炎症反应;脑脊液病毒RNA检测阳性,确认为狂犬病毒;唾液样本中同样检出病毒RNA,血清IgM抗体滴度达1:140,阳性。主治医生摘下口罩,神情凝重地看向家属:“可以确诊,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脑炎。她体内虽然检测到抗体,但病毒仍突破了免疫防线,属于极为罕见的疫苗免疫失败病例。”
话音未落,监护仪骤然发出长时间的“嘀——”声,屏幕上心率图线急剧下坠。医生大喊:“心跳骤停!立即胸外按压,肾上腺素一支,快!”抢救室内瞬间警铃大作,四五名医护围上前,配合按压、通气、用药、电除颤一气呵成。唐婧雯的胸廓起伏如波浪,但波形始终无回升迹象。经过近20分钟的心肺复苏后,仍无自主心律。最终,在入院第16小时,医生宣布临床死亡时间。

唐婧雯的离世仿佛一记晴天霹雳,砸在她的家人头顶上。她的丈夫和母亲呆立在抢救室外,一时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两人面无血色,眼神空洞,像被抽空了灵魂一般。直到医生缓缓地说出死亡原因——狂犬病毒性脑炎合并延髓功能衰竭,最终导致心跳骤停——她母亲的腿猛然一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腔带着颤抖:“不可能啊……她才24岁,疫苗也都打了,怎么会还是狂犬病?”她的声音回荡在急诊走廊,泪水与呼喊撕扯着周围人的心。
丈夫则蹲靠在墙角,双手紧握那张薄薄的死亡通知单,青筋暴突,指节发白,整个人僵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下一刻,唐母突然冲上前,一把抓住医生的衣袖,哭得撕心裂肺:“我不信你们说的!这不可能!她被抓伤后我们第一时间就去医院打了疫苗,五针一针不漏,伤口消毒也是你们医院的医生亲自清创的。我女儿非常配合,医生叮嘱她什么,她全都照做了!那到底是为什么?你们是不是弄错了?是不是疫苗出问题了?”
医生表情严肃,缓声解释:“我们用的是国家统一调配的正规疫苗,每一批次都有完整可查的编号和追溯记录,质量是有保障的,不存在假疫苗的可能。国家对狂犬疫苗的监管极为严格,每支疫苗都是合法渠道供应。”他停顿片刻,随即追问:“她最近有没有再次接触猫狗或其他哺乳动物?”
唐父立刻摇头,语气坚定:“自从那次被猫抓之后,她连路过有人遛狗都主动绕道走,我们家人也特别注意,绝不让她靠近任何动物。”医生点了点头,但神色越发凝重:“狂犬病毒不会凭空复发,它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再次激活或突破了防线。问题可能出在我们没注意到的细节里。”

随后,医护团队调取了唐婧雯从第一次就诊到最后一次复查的所有医疗记录,连家属提供的生活习惯日记也被附带查看。医生一页页核查她每一次疫苗接种的记录、留观时间、体温变化、免疫复查结果,却始终没能找出任何明显漏洞。
正当所有人陷入困局之时,走廊尽头忽然传来一阵急促但稳健的脚步声。一位年近花甲、目光坚定的长者在几名医生与护士的簇拥下快速走来。这位,正是国内知名的病毒病原防控战略科学家——饶教授。
原来饶教授刚刚在本院的学术报告厅结束题为《人兽共患病毒精准防控技术前沿》的讲座,准备离院时听说急诊接诊一例疑似疫苗免疫失败的狂犬病例,当即掉头赶来了解情况。所有人自觉让开通道,饶教授径直走向主治医生,低声询问了唐婧雯的详细病程,语气沉稳而透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在掌握基本信息后,饶教授转向唐婧雯的家属,面向她的父母与丈夫,开口细问她近期的生活细节。他深知——一个接触史清晰、疫苗全程、免疫已建立的病例,若仍感染发病,那么真相一定藏在某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片段中。
唐母忍着哭泣,努力将从被猫抓伤当天的情况到疫苗注射期间的生活细节逐一复述出来。可越说到后面,她声音越发低了下去,眼神也变得迷茫:“要说特别的……也就那么一件小事……我们本来以为没什么关系……孩子以前也这么做过,从来没出过问题,怎么这次就……”
饶教授原本紧锁的眉头听到这句话后突然松开,眼神随之变得坚定。他沉声道:“这是一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也正因如此才更容易被忽略。看起来,唐婧雯的伤口处理得当、疫苗接种完整、生活配合良好——连临床医生都找不到破绽。但真正让她走向失控的,却是两个你们反复忽略的小细节。就在疫苗接种期间,有两件你们一直没当回事的小事,正是造成她免疫失败、最终发病的关键因素啊!”
这一行为看似无关痛痒,但从免疫学角度看,却存在重大风险。人体接种灭活疫苗后,疫苗成分会在体内引发免疫系统的识别与反应,生成特异性抗体。但这一过程依赖的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肠道,恰恰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频繁泻泄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电解质流失和黏膜通透性改变,从而间接干扰疫苗抗原在体内的递呈与吸收,影响免疫反应的建立。

而且,泻药还可能影响其他系统,如诱发轻度脱水、造成肝肾代谢负担上升,这些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只会表现为疲倦或口渴,但在需要高效产生免疫应答的疫苗期,则可能导致疫苗的“免疫效率”下降。一旦抗体水平不足或产生延迟,面对狂犬病毒这样的神经亲和性病毒,就可能埋下隐患。
第二个细节,是她在接种疫苗期间长期熬夜加班、饮食极不规律。虽然这在都市青年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这恰恰是医学上需要特别提醒的问题。狂犬病疫苗是一类免疫负荷相对较高的灭活疫苗,依赖机体多器官系统参与生成抗体。免疫反应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疫苗本身的质量,也依赖接种者的身体状态。
唐婧雯在接种疫苗的四周内,因实习压力连轴加班,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睡,白天靠咖啡续命,三餐常常凑合甚至不吃。这种高压状态下,身体长期处于应激模式,激素水平紊乱,睡眠剥夺、营养摄入不足,会直接压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并不会让她立刻生病,但足以让疫苗激发出的免疫反应不够稳定或不够强烈,最终导致抗体浓度低于保护阈值。

狂犬病病毒是高度神经亲和型病毒,早期伤口处理及时、疫苗接种规范的情况下,体内产生足够的中和抗体,通常能有效阻断病毒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但如果抗体水平不达标,即使表面看似“打了针、做了消毒”,病毒仍有机会在极少量中悄然潜伏,绕过免疫防线,潜伏数周甚至数月后,突然爆发。
在唐婧雯的案例中,正是这两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泻药影响肠道免疫、加班透支免疫系统——共同构成了免疫建立过程中的“漏洞”。她的身体未能如预期那样顺利产生、维持足够强度的保护性抗体,从而为病毒留下了突破口。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她毫不自知的情况下。
这类“免疫突破”在临床中极为少见,但并非孤例。在一些极端案例中,还曾有过因为术后应激状态、化疗、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即使完成全程疫苗,也因免疫反应受抑而发病的报告。狂犬病病毒潜伏期不固定,短则十几天,长则几个月甚至数年。因此,在疫苗接种期乃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良好身体状态、避免免疫负荷过大,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把疫苗当成“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一旦打完,就彻底放松了警惕。但事实上,疫苗不是万能盾牌,它更像一套需要“人配合”的防御系统。它能提供保护前提,是使用者给予身体足够支持和恢复的条件,让它发挥应有作用。
这起事件的残酷之处在于,唐婧雯和她的家人几乎做到了所有正确的事情,却败在了这两个“看似与医学无关”的生活习惯上。而这,也正是饶教授所强调的核心:医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选择都息息相关。
疫苗保护的是多数人,但医学面对的是具体的个体。在那0.01%的风险面前,每一份细节,都可能是生与死的分界线。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在打完疫苗之后,依然继续“照顾好自己”。不以为“打了就万无一失”,也不对异常症状掉以轻心。我们不该对狂犬病产生恐惧,但必须对它保有足够敬畏。只有如此,疫苗的意义,才不会被那些可控的疏忽所消解。
资料来源:
1.李强,赵媛.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接种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6):532-536.
2.王凯,刘欣.我国狂犬病流行现状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4,40(04):367-372.
3.陈浩,张玲,周勇,等.重症狂犬病患者的救治经验与病例分析[J].中华感染与免疫杂志,2024,34(05):459-463.
(《纪实:24岁女子被白猫挠伤,按时打完5针狂犬疫苗仍发病离世,医生痛惜:这2个被忽视的细节,很多人至今还不知道》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