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首词,疏星落画檐,水阔烟波渺,写尽最美夏夜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这是余光中眼里的夏夜。它总让人想起小时候的乡村,月亮又大又圆,晚风又轻又柔,爷爷奶奶挥着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这是余光中眼里的夏夜。

它总让人想起小时候的乡村,月亮又大又圆,晚风又轻又柔,爷爷奶奶挥着芭蕉扇,慢慢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那个时候,我们拥有最漫长的夏夜和最朴素的好奇,一点不觉酷暑难熬。如今拥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消夏手段,却很难再回到那时明月那时天。

原来这夏斟得太满,夜溢进窗来,不只关乎清风明月,还关乎情绪心境。夏夜,就该与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这样流萤点点才不会虚设。

就像古人词里的夏夜,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写满清景与清欢。

1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明·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明代文人陈继儒的夏夜,去时醉酒,归后读书,多么惬意开怀。

这是一个宁静的初夏之夜,桐花幽幽飘香,月光朦胧相照,词人哼唱着小曲,和着蟪蛄虫鸣,划着小船夜饮归来。

绕过蜿蜒曲折的柳树深湾,几座低矮的茅屋顿时映入眼帘,院中挂满晾晒的渔网,浓浓的田园风情。

试问哪一个是我的家,我大笑着指去,那长满荷叶的小桥横斜处,就是我的茅庐。那里竹林掩映,灯火摇曳,从纸窗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此词上阙书写归来夜景,下阕勾勒隐居茅庐。将一位归园田居的隐士形象,诉诸在月明花香、茅屋渔网和归来读书之中。

“笑指吾庐何处是”,既可以理解成船夫主动问询,又可以解读为词人自问自答。醉酒归来后心情大好,忍不住“炫耀”下自己的茅庐。

自古以来,茅草结庐,就象征着隐逸情怀。陶渊明曾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后来被后世不断化用。

稼轩曾言,“听风听雨,吾爱吾庐”;段成己也曾言,“爱吾庐,惬幽居”;写满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也。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更是将夏夜的宁静幽雅与词人的文人情趣点染到极致。一纸书窗下,灯火摇曳,竹影婆娑,阵阵读书声在夜色深沉里不断回荡。

如此夏夜,恰如词人在《小窗幽记》所言,“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2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宋·叶梦得《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南宋词人叶梦得,被誉为以气入词开拓了南宋词坛的新路。

叶词里有英雄气,有豪气,南渡后登临卞山,曾慨叹“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而他笔下的夏夜,则萦绕着逸气。此词写于他暮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之时,将前半生的风云变幻放下,在凤凰亭下静静享受寻幽纳凉的宁静诗意。

一轮新月爬上石林树梢,即将干涸的池塘水流暗涌,发出低沉声响。不时看见稀疏明星从画檐滑落,几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飞舞。

归意已不似往日那么浓烈,只是依旧缠绕在心底,挥之不去。欲作新曲送给采菱人,只是烟波浩渺,茫然无寻处。

叶梦得的消夏场景,没有碧纱橱、竹席垫,而是紧紧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新月疏星、暗水流萤,尽显夏夜的宁静浪漫。

纵使心里有乡愁,也是淡淡着笔,轻轻流露。他祖籍苏州,人生暮年闲居吴兴,思归之情已减弱了许多,哀而不伤。

“欲寄新声问采菱”,流露着知音难觅的迷茫怅惘。最后,以景结情,化为“水阔烟波渺”,读来韵味悠长。

这种以景结情的夏夜,很容易让人想起谢逸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面宁静而深远,意境淡雅而迷惘。

3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清·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代词人项鸿祚,与龚自珍并称“西湖双杰”,词风“萧凉哀怨,好不胜情。”

这首池上消夏词,写景清新自然,写情婉约含蓄,在以动衬静中传递淡淡清愁。

夜凉如水,水天一色,词人静坐院中,闲谈漫语,悠然消暑乘凉。晚风吹过珠帘,室内烛火摇曳生姿,照得婆娑竹影跃动在大半个墙面上宛若一幅墨竹写意画。

醉酒过后,词人摇摇晃晃地扶墙而走,卧倒在桃笙竹制成的竹席上,手执熟罗扇,逍遥引微凉。此时荷塘骤雨初歇,想必明朝就是雨打枯荷的寂寞秋声。

此词的夏夜颇为闲雅,开篇“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就把人带入千年庭院里,月光如水水如天,多么凉爽舒适。

“清话”不只有清新美好之意,还有闲雅高谈之意。伴着竹影婆娑,灯火摇曳,与三五好友漫语清谈,是不是也清雅至极。

但词人含而不露,下阕转入醉酒后的纳凉场景里。枕竹席,挥罗扇,本该闲适至极。可一阵荷塘过雨,让词人敏锐捕捉到时光变化,慨叹明朝便是秋声。

这种对秋意的敏锐感知,正如“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甚至有时并非秋意先到,而是秋愁先起,关于时光流逝,关于人生无常。

好在这夏夜里的哀愁并不如秋夜那般缠绵浓烈,一缕清风明月就能吹散。就像此刻敲打完这些文字,凉风有约,月光无边,心无挂碍,就是美好人间。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

蓝白社
蓝白社 1
2025-07-26 12:30
殷商时期,有白种人侵略中国,先秦文献将这股白人称为“鬼方”,《诗·大雅·荡》有云:“内奰(bì)于中国,覃及鬼方。鬼方人、雅利安人、就是斯拉夫人,它们一路杀到中国家门口,盘踞在陕西、河北一带长达上百年。学者王国维考证: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控制的范围比商朝还大。商朝人把它们称做:鬼方,这帮白人的文明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它们黄发白肤,身材高大,会铸造青铜器作为兵器,擅长驯化马匹用以作战。这帮鬼方人,给商朝带来过极大的压迫感,以至于商朝武丁王,不得不连年出兵讨伐鬼方人。
蓝白社
蓝白社 1
2025-07-26 12:30
鬼方人、雅利安人,就是斯拉夫人,它们可不是什么善类,这支来自北欧的游牧民族,它们黄发白肤,身材比东亚人要高大魁梧的多,它们凶悍好斗,拥有极为先进的武器,一路无人可挡,先后灭绝了许多的文明。对于当地的居民,要么是屠杀殆尽,要么就是奴役他们,而自己则成为那片土地的新主人。比如说,它们进入南亚次大陆之后,在印度搞起了种姓制度,它们理所当然成为地位最高的种姓,至今,种姓制度依然是印度的顽疾之一,严重制约着印度的发展。如果它们最终征服了中国的话,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大多数的中国人必然会被其屠杀,而剩下来的极小部分人则会成为卑贱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