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历史典故看今日育儿:别让 “满大街跟人夸” 毁 “严在早” 的初心

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叫鸿继,早上来就开始趴在桌上睡觉。你叫他,他才慢悠悠抬起头来,露出一脸的疲倦。不用说,他又玩手机到深夜

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叫鸿继,早上来就开始趴在桌上睡觉。你叫他,他才慢悠悠抬起头来,露出一脸的疲倦。不用说,他又玩手机到深夜。一周下来,他都整个人软绵绵样,精神萎靡。

溪老师多次跟他爸爸反映。他爸爸说孩子跟爷爷在,每天手机不离手,中午放学回来去玩不回家,也不睡午觉,晚上看手机到两三点,爷爷说也不听。

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孩子的爷爷已经七十岁,在学校附近租房,照看两个小孩。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七十多岁的老人是管不住一个五年级男生的,只能说是不让孩子出安全问题,每天吃得饱穿得暖,其他的就难了。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这个爷爷非常宠溺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天,溪老师特意打电话给孩子的爷爷,去询问孩子在家啥时候休息、写作业,以及使用手机的情况。

刚开始,他还是比较好说,等溪老师提到孩子是不是晚上玩手机,很晚才睡觉呢?孩子的爷爷是这样打马虎眼的:“老师,我每天晚上九点,就监督他进房间睡觉,没有暗夜看手机呀!爷爷见他关灯了。”

溪老师反问他:那为什么每天来他一点精神都没有呢?头都抬不起来,眼睛睁不开。

这爷爷没有回答。

可以说,鸿继排在我们班孩子的后面,跟不上别人。这样发展下去,他能成才吗?能建功立业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前几天读的《颜氏家训》一个故事,书中说道:”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书中说的是什么故事呢?

请大家听我跟大家聊聊。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行严谨端正。王大司马在湓城的时候,已经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已经过了四十了,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正因为这样,王僧辩才能建立功业。

反观梁元帝时期的一位学士,却在父亲的溺爱中走向悲剧。

这位聪敏有才的少年,每有善言便被父亲四处宣扬,偶有过失则被百般遮掩。当成年后的他带着日积月累的骄横步入社会,最终因口不择言招致杀身之祸,落得 "抽肠衅鼓" 的惨烈结局。

父亲藏垢纳污的 "保护",实则是为孩子铺设了一条通向毁灭的温床,正如古人所叹:"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千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教育镜像仍在现实中折射。

我们班有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叫佳玉,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年纪,却整日顶着黑眼圈、蓬头垢面,课堂上稍一停笔便将头垂至桌面。

当其他人在书桌前挥毫疾书时,她的萎靡不振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缺位。溪老师不禁发问:这是过度放任导致的自律缺失,还是关爱失衡造成的成长困境?

前段时间,溪老师发信息给她妈妈,问妈妈家里是不是有智能手机,她妈妈没有回答,不承认这件事。

上周,溪老师打电话给她奶奶,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她奶奶反应佳玉晚上都是熬夜看手机,劝说睡觉也不听。有时候,奶奶把手机藏起来,她就在那里发脾气,到处乱翻......

朋友们,我们来捋一捋,魏夫人的时刻鞭策和梁父的纵容,如同教育天平的两个端点。前一个以规则为尺度,衡量孩子的每一步;后面一个是以溺爱为借口,放纵孩子,任其野蛮成长。

作为21世纪的我们如何借鉴古人的经验教训呢?溪老师认为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严慈相济的艺术。家长们既要如魏夫人般坚守原则的 "棒喝",也要避免梁父式无底线的 "庇护"。

溪老师从教那么多年,发现教育不是简单的宠溺或苛责,而是一场需要十分智慧与勇气的漫长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