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采访不做功课,再光鲜也撑不起话筒

最近翁青雅和朱珠的一场采访引发不少争议,看过片段的观众大多有个共同感受:这两位主持人,实在有点“不合格”。镜头前的她们妆

最近翁青雅和朱珠的一场采访引发不少争议,看过片段的观众大多有个共同感受:这两位主持人,实在有点“不合格”。镜头前的她们妆容精致、衣着得体,可一开口就让人出戏——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一无所知,提问颠三倒四,甚至连基本的行业常识都拎不清,好好的一场交流变成了尴尬的“无效对话”。

这场采访里,离谱的细节比比皆是。面对一位深耕行业多年的嘉宾,翁青雅连对方的核心作品都叫不上名字,反而反复追问“工作会不会很累”“平时喜欢什么”这类毫无营养的问题;朱珠更甚,不仅打断嘉宾的专业分享,还把行业术语念得磕磕绊绊,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让嘉宾只能无奈圆场,观众隔着屏幕都替他们着急。

其实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从来不是“长得好看”,而是“专业过硬”。做采访就像做菜,前期功课是食材和调料,没有这些,再熟练的“翻炒”也炒不出好菜。想想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采访,哪一个不是主持人提前吃透资料的结果?董宇辉采访作家时,能精准引用对方书中的段落;易立竞的深度访谈,靠的是对受访者经历的全面梳理和逻辑拆解。这些主持人之所以让人信服,正是因为他们把“功课”做在了前面,让采访变成了有深度、有价值的思想碰撞。

反观翁青雅和朱珠的这场采访,更像是一场“走过场”的表演。或许她们觉得,有颜值和名气加持,就算不做功课也能撑住场面,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主持人的核心价值,是搭建嘉宾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而不是成为这场交流的“绊脚石”。连嘉宾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连行业背景都不熟悉,怎么能引导对话走向深入?怎么能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采访,不仅浪费了嘉宾的时间,也消耗了观众的信任。

有人说,现在的娱乐采访越来越“水”,主持人更像个“花瓶”,只需要负责貌美如花。可事实恰恰相反,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越需要有深度、有温度的采访。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肩负着筛选、梳理、引导的责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而专业素养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功课。

不做功课的采访,本质上是对职业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翁青雅和朱珠的争议,给所有主持人提了个醒:话筒不是随便就能拿的,光鲜的舞台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资料查阅和逻辑梳理。想要成为合格的主持人,先学会放下浮躁,沉下心做好功课——毕竟,颜值只能吸引目光,专业才能留住人心。

希望这场争议能成为一次警示,让更多从业者明白:职业的底线从来不是流量和颜值,而是对专业的敬畏和对观众的真诚。只有把功课做足、把专业练硬,才能在镜头前站稳脚跟,真正扛起“主持人”这三个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