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秋天,建议少吃这3种水果,或加重湿气、耗阳气,给身体带来负担

入秋后随着暑气的消散,气温逐渐降低,很多人出现了秋乏的症状。白天精神差,昏昏沉沉,浑身无力,有时候大便也黏腻。其实秋天出

入秋后随着暑气的消散,气温逐渐降低,很多人出现了秋乏的症状。

白天精神差,昏昏沉沉,浑身无力,有时候大便也黏腻。其实秋天出现这种症状,不单单是气候原因,也可能是饮食原因,导致的湿气重,阳气损耗。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很多水果大量上市,可你知道吗,在秋季很多水果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健康。

一、这三种水果会加重湿气损耗,阳气秋天要少吃

1.榴莲

素有水果之王之称的榴莲,营养价值确实高,碳水、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都包含在其中,适宜体质比较虚弱、寒凉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人群,恢复能量性价比相对较高。

但也正因为这些高能量,在秋季,榴莲就成了不太合时宜的水果,滋腻感太强,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秋季人体代谢速度减慢,阳气收敛,脾胃也不例外,榴莲这种高能量的水果,消化起来比较费功夫,糖分、脂肪等无法完全代谢,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滞留在身体中难以消耗的营养物质,增加了脾胃的工作量,生成更多的痰湿,不仅针对性的困扰脾胃正常功能,痰湿还会以肉眼可见形式的浓痰、面部出油长痘表现出来。对于中老年人、脾胃就比较虚弱的人群,秋天吃多了榴莲,滋补效果甚小,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

难以消化的脂肪和糖类,会被人体储存起来,血脂、血糖正常水平也容易出现变动,特别对于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在秋季经常吃榴莲,又是影响病情稳定的一大原因。

喜欢吃榴莲的群体,在秋季一定要注意榴莲的摄入量,每天不要超过两瓣,火气大、湿气重的人群,还要尽可能减量。

榴莲空腹吃时,会导致胃酸大量分泌,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导致身体不适。所以,别空腹吃榴莲。牛、羊肉等温性食物、酒类、茄子等,最好也不与榴莲一起吃,容易导致体内热量超标,引发内热。海鲜性凉,与榴莲同食,一凉一热,增加胃肠道不适。

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动力药等消化系统药物,在服用期间也不要吃榴莲,可能干扰药物正常发挥药效,所以,别同时服用。

2.芒果

芒果与榴莲相比,营养价值相对较少,但口感更甜,含糖量更高,对血糖水平和脾胃运化产生不良影响,甜腻感强,容易生痰。特别是入秋后,阳气收敛,脾胃功能更弱,吃芒果后,口舌粘腻、便秘等症状,更容易出现。

芒果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导致不少人对芒果过敏。吃完芒果出现嗓子黏膜出血、发痒等症状。吃芒果时,尽量选择熟透了的个体,如果本身口腔有细小伤口,吃芒果会刺激伤口,增加不适感。

为了减少芒果对身体的刺激,可以提前削皮,切成小块,直接入口,如果过敏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吃抗组胺药物缓解。

以中等个头芒果为例,每天芒果食用量不超过两个,儿童、糖尿病患者要适当减量,有必要时,可以搭配其他含糖量比较低的水果一起食用。

3.西瓜

西瓜性凉,在夏季温度高时多吃一些,可以清热消暑。但是到了秋天,随着气候的变化,阳气不足,吃多了水分足的西瓜,脾胃正常功能受影响,湿气滞留形成湿邪,出现消化系统功能性下降。特别是冰镇西瓜,秋季吃完后很容易肚子疼、胃口变差。

西瓜属于升糖指数比较高的水果,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群体,在秋天吃多了西瓜,不仅容易出现腹泻、腹痛,还会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动。

西瓜也要避免空腹吃,一方面是由于西瓜含糖量高,空腹吃时,胃内无法分泌足够多转化果糖的酶,从而降低西瓜的吸收利用率。另一方面,西瓜汁水多,会稀释胃液,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饭前和饭后也不宜大量吃西瓜,西瓜膳食,纤维多、水分足,胃内占据空间大,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和消化吸收。

在秋季,所有全体都要减少西瓜的食用量,肾功能不全者,尤其注意,别在秋季出汗量少的情况下,多吃西瓜。

因为西瓜水分足,会引起人体水容积增加,肾功能不全着,难以排除多余的水分,就会出现水肿。

秋天吃西瓜要选择常温西瓜,防止寒凉之气,损伤脾胃。每次摄入量不超过300克,对身体的负担就会减少。

除了以上三种水果,这些水果也要尽量减少食用量:李子酸味足,虽然符合秋季收敛顺应时节养生,但李子偏寒凉,可能损伤脾胃。此外,李子的含糖量也很高,与芒果、榴莲类似,过于甜腻,还可能影响牙齿健康。

柿子、梨等应季水果,也不可多吃。前者中含有鞣酸,吃多了容易在消化系统内沉积,形成结石。寒凉之性还会制约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秋天虽然有些干燥,梨子水分多,但也要注意吃的量,梨子性凉,在秋季气温下降的季节,吃多了不利于阳气积蓄,特别是体质偏寒的群体,可能加重身体的不适感。而梨子润肺止咳效果较好,针对秋季肺燥出现的咳嗽,可以蒸梨子或煮汤后食用,能减弱寒凉效果。

以上要少吃的水果,只是秋季养生的一部分,要想秋季过得平稳,不给身体添负担,,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还有些养生小技巧。

二、秋季养生还能做些什么?

从一年四季的阴阳转变来看,秋季是阳气逐渐衰弱的时节,顺应时节养生更注重收敛。秋季开始,天气变凉,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减少,皮肤口腔等部位会变得比较干燥,所以养生方向,一是针对气温降低,二是针对气候干燥。

秋季开始,昼夜温差逐渐变大。虽然在传统养生中讲究春捂秋冻,但秋天也别太过俏。对于衣物的添减要做到心中有数,别穿太厚,在中午时增加出汗量;也不能太薄,无法应对,早晚气温低。

对于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早晚做好保暖,避免造成血管的急剧收缩,引起血压迅速上升。鼻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患者,注意保暖,提高身体抵抗力,防止病原体入侵,引发旧疾。

饮食方面以清淡滋润为主。干燥的气候会消耗人体更多的津液,口鼻咽干、皮肤干燥瘙痒时有发生,辛辣刺激性食物,发散作用强,损伤阴液,最好要少吃。

烧烤、炸鸡等经过高温烹制的食物,燥性也很强,吃多了不仅油腻,还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也要尽量少吃。

秋季食材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酸性食物。酸主收敛,能减少肺气的发散,平衡五脏阴阳均衡。酸味入肝,能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而从西医角度讲,酸性食物大多富含维生素c,适当多吃一些,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多吃酸,对大脑激素的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也有刺激性,防止情绪上出现过度抑郁。

水果虽然水分充足,但大部分比较寒凉,吃多了有助长机体寒凉之性,不符合养生规律,所以尽量少吃。

要缓解秋燥,可以吃一些水分比较充足的新鲜蔬菜,因为大多数蔬菜都需要经过烹饪,寒凉之性会减弱。水果也可以加入百合银耳等滋润食材,适当炖煮,连汤一起喝掉。一定要多喝水,注意主动补充水分,别等察觉口渴后再喝。

鼻腔干燥,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缓解鼻子的不适感。

皮肤干燥问题,可以在室内安装加湿器或放一盆清水,使水分蒸发,增加空气湿度。此外在洗澡后,涂抹润肤露,保存皮肤表面的水分。

入秋后,晚上别熬太晚。随着四季的更迭,秋季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更长,入睡时间也要适当增加。熬夜对气血的损耗也比较大,经常熬夜就会容易出现气血亏虚。

秋季最好在夜间11点之前进入深度睡眠,给予肝、胆足够的自我修复时间,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近些年来,在秋季很多人患上“悲秋综合征”,出现情绪低落等症状,专家分析这与秋季光照强度和时间变化有关。要缓解这些负面情绪,除了上述提到的适当吃一些酸性食物外,秋季可以多晒太阳,沐浴阳光,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就能缓解抑郁情绪。

秋季气温降低,更适合户外运动,在晴好的天气,出去走走,不仅能缓解情绪,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秋季运动时,也要符合养生规律,以收敛为主,不要进行剧烈的出汗运动,慢跑、瑜伽、爬山等都可以。大汗淋漓的运动方式,会加速消耗津液,不利于养生。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准备,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运动时衣物别穿太紧身,避免影响血液正常循环,运动完后如果出汗要及时擦干,并更换湿掉的衣服,不要穿着潮湿的衣服在户外长时间滞留。

总结

榴莲、芒果和西瓜,并不适宜在秋季多吃。因为季节的变化,人体顺应时节,也发生了节律性改变,这三种水果吃多了会损耗阳气,还会使体内湿气滞留。此外秋季养生,也是一门大学问,只有一一做好,才更利于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健康】入秋后,这3种水果要少吃!吃错可能让湿气缠身,越吃越累》广东卫生信息2025.9.22

2.《一年中最“燥”的季节,如何润养身心?收好这份秋季养生指南》北京中医医院202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