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生”系列文,第二章

01.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首《邻女》是白居易写给邻家女孩湘灵的,之前在符离短住时,两个人已经相识,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年方十五。
从诗中就能看出,湘灵貌美,宛如清荷,而且他们之间感情很好,常在绣床前教鹦鹉说话。
遗憾的是,有些人相遇,是前生今世,有些人相遇,则是在劫难逃。
有唐一代,门第之别就像一道鸿沟,难以逾越,尤其白居易的母亲,对白居易始终抱有很高的期待。
公元794年,白居易丧父,因经济原因,暂时无法将灵柩运归故里,只好权厝于襄阳东津乡南原,而白居易也进入三年守孝期。
除服后,白居易已经到了求仕的年纪,不得不于湘灵辞别,临行前曾欲向湘灵提亲,却被母亲所阻。
湘灵出身微寒,在白居易的母亲看来,两家门不当户不对,所以在路上,白居易连作《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三首: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时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任饶州浮梁县主簿,白居易前去投奔,不久后将家迁至洛阳。父亲白季庚的病逝,给了白居易打击很大,意味着他从此失去依靠,必须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因此夜泊江岸时,白居易写下了《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
忧来起长望,但见江水流。
云树霭苍苍,烟波澹悠悠。
故园迷处所,一念堪白头。
公元799年,白居易在宣州取乡贡资格,并结识了杨虞卿,也就是未来的叔伯大舅哥。随后,白居易赴长安,为次年的科举做准备。
公元800年春闱,白居易高中,当时应试者超千人,但仅录取十七人,所以白居易很骄傲,曾在诗中写: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进士登科,仅仅是取得为官资格,随后进入三年守选期,逢外祖母病逝,白居易归符离,又一次与湘灵见面。

02.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这首《夜雨》依旧是白居易写给初恋湘灵的,这一次回符离,白居易住了一年多,期间再次跟母亲提起,要迎娶湘灵过门,却遭白母严厉拒绝。
毕竟,他已经考中了进士,未来可期,若是能被高门择婿,仕途必定飞黄腾达。
所以离开时,白母甚至都没有让他与湘灵见最后一面,故而白居易作《夜雨》诗抒怀,同时作有《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公元803年,白居易应书判拔萃科,与元稹一起登第,初授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从此时起,白居易与元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中间也曾遭遇考验,但却无伤大雅。
翌年,白居易将家迁至关中,定居下邽,期间又一次恳请迎娶湘灵,依旧被白母拒绝。遂白居易作《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公元806年,白居易与元稹再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得第一名,得授左拾遗。白居易因对策语直,不得为谏官,故授盩厔县尉。
值得一说的是,公元805年的中唐政坛,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首先是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
但顺宗此时已经中风失语,无法打理朝政,制诰权柄就落在了宠妃牛美人、宦官李忠言,及侍读王叔文、王伾手中。
王叔文素有治世之心,因此推动了“永贞革新”,初衷是抑制藩镇、宦官专权,并重用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随着革新的深入,王叔文为了稳固权势,开始拉拢朝中权贵,曾向御史中丞武元衡抛出橄榄枝,却被武元衡拒绝了。
因此,武元衡被降为太子右庶子,从那以后,武元衡便视刘禹锡、柳宗元为王叔文一党,屡屡针对。
适逢王叔文丧母,按制必须去职丁忧,因此宦官俱文珍趁机发动政变,逼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
李纯登基后,是为宪宗,开始重用武元衡,并叫停新法,将参与革新的八位首脑人物,全部贬为远州刺史,未到任又加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这其中就有刘禹锡和柳宗元。
但此时的白居易身为县尉,还没有权利参与朝政,只能在地方熬着,而且工作辛苦,费力不讨好,颇为失意。如是在《盩厔县北楼望山》中所写:
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
孤负平生眼,今朝始见山。
但是这一年冬底,白居易干了一件大事,让他名垂青史。

03.
时有进士陈鸿,寓居周至,与白居易相交甚密。陈鸿著有《长恨歌传》,详细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故事,引发热议。
周至离马嵬坡很近,有一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了此事,在陈鸿和王质夫的鼓励下,白居易试着创作长诗《长恨歌》,没想到此诗一出,瞬间爆红,也奠定了白居易在诗坛的地位。诗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节选)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节选)
因与湘灵之间的爱情,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时,融入了不少个人色彩,这也成了他和湘灵之间的真实写照。

为了等湘灵,白居易三十七岁未婚,后于公元808年,白母以孝道相挟,白居易才娶了同侪杨汝士的妹妹杨氏,而他和湘灵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后人皆谓白居易风流,却很少提及他的深情。许多年后,白居易忆起湘灵,还在诗中写: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不过,很快白居易便没有心思儿女情长了,因为他的仕途,马上就会迎来巨变,一度被天子针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