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晨钟暮鼓”到“烟火升腾”:山西太原钟楼街逛吃攻略火了,这条“千年商街”成了“太原人胃里的乡愁”

“凌晨5点半,钟楼街的灯笼刚亮,老鼠窟元宵铺的蒸汽就裹着桂花香飘出来;上午10点,认一力的羊肉蒸饺刚出笼,排队的人能绕半

“凌晨5点半,钟楼街的灯笼刚亮,老鼠窟元宵铺的蒸汽就裹着桂花香飘出来;上午10点,认一力的羊肉蒸饺刚出笼,排队的人能绕半条街;傍晚6点,郝刚刚羊杂割的铜锅咕嘟作响,隔壁桌的大爷端着碗喊‘再来瓣蒜’……”近日,美食博主@太原胃蕾 在社交平台发布的“钟楼街24小时逛吃vlog”,单条点赞破120万。这个藏在太原迎泽区、北接迎泽大街、南连迎泽公园的“千年商街”,今夏游客量同比激增400%,其中本地“老饕”、年轻打卡族、家庭游客占比超80%,被网友称为“太原的胃地图”“藏在闹市里的文化食堂”。

记者实地探访并结合文史专家、老字号掌柜、游客采访发现,钟楼街的走红绝非偶然——它不仅是太原“九街十八巷”的核心,更以“晨钟暮鼓”的历史肌理、“市井烟火”的美食基因,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逛吃典范。这份从“钟楼”到“巷尾”提炼的“漫游指南”,或许能帮你读懂它的热闹与温度。

历史密码:一条街,藏着“唐代的市”与“明清的商”

“钟楼街的‘魂’,在‘烟火气里的历史’。”太原市文史研究学者王继祖开篇便点题。作为太原现存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钟楼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时这里是“晋阳城”的“南校尉坊”,因唐代太原城“子城”南门外的“市”而兴;明代扩建太原府城后,钟楼(明洪武年间建)与鼓楼(清顺治年间建)分踞街北、街南,街名由此而来;清代至民国,这里成为晋商“走西口”的物资集散地,“粮行、绸缎庄、药铺、饭庄”鳞次栉比,“南校尉坊”也更名为“钟楼街”。

这条“千年商街”的珍贵,在于三个“时空叠印”的细节:

最老的“晨钟记忆”:街北口的“太原钟楼”(明洪武十年,1377年建)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木质钟楼之一,楼内悬挂的“宣德铜钟”(高2.5米,重9999斤)晨昏各鸣一次,“钟声能传10里,过去是全城的‘作息表’——钟响,早市开;钟再响,晚市散。”钟楼文保员老李说;

最活的“商帮印记”:街两侧老字号多与晋商相关——“认一力”(1900年创立)是晋商常氏家族的“羊肉蒸饺”老铺,“郝刚刚”(1886年创立)的羊杂割曾是晋商赶脚的“路上餐”,连“老鼠窟元宵”(1928年创立)的“铜锅滚元宵”技法,都源自晋商从江南带回的“汤团”工艺;

最浓的“市井烟火”:即便在电商冲击下,钟楼街仍保留着“前店后厂”的传统——元宵铺现摇现卖,蒸饺铺现包现蒸,羊杂割铺现煮现端,“很多游客说,这里的‘锅气’比外卖香十倍!”从小在钟楼街长大的“90后”店主小吴说。

“很多人只看‘热闹’,却不知钟楼街的‘根’在‘传承’。”民俗专家赵月琴分析:从唐代的“市”到明清的“商”,再到今天的“逛吃街”,钟楼街始终是太原人“生活的舞台”——“钟楼的钟声、老字号的手艺、排队的烟火,都是活的历史。”

逛吃指南:4类游客的“钟楼街深度打卡手册”,从晨钟到夜市

钟楼街的魅力在于“一步一食、一景一味”——既能逛古建、听钟声,又能吃遍太原“老味道”。结合实地体验与老饕推荐,记者梳理4种特色玩法:

1. 晨钟早餐:从“第一口热乎”唤醒太原记忆

推荐路线:钟楼街北口→太原钟楼→认一力羊肉蒸饺→老鼠窟元宵→郝刚刚羊杂割。重点尝:

认一力羊肉蒸饺(1900年创立):必点“羊肉胡萝卜馅”,皮薄如纸,汤汁饱满,“老太原说,这馅的羊肉得选右玉县的滩羊,肥瘦比例3:7才香。”店主常女士边包边说;

老鼠窟元宵(1928年创立):铜锅现滚的“桂花元宵”,糯米皮软糯不粘牙,桂花蜜是老板娘每年秋天自己酿的,“早上7点开门,8点就没货,得赶早!”北京游客张阿姨排了半小时队买到手;

郝刚刚羊杂割(1886年创立):羊杂汤配“油旋饼”,汤头用羊骨熬8小时,撒一把香菜、淋一勺醋,“冬天喝暖身,夏天喝开胃,晋商赶脚就靠这口。”老食客李大爷说。

2. 午市寻味:老巷里的“隐藏菜单”

钟楼街的支巷藏着更多“民间高手”:

酱园巷:“老豆腐”(豆腐脑)配“麻叶”(油炸面制品),豆腐脑是“咸口”,卤汁用黄豆、香菇熬制;

大四府巷:“头脑”(黄芪、长山药等熬制的养生粥)配“烧麦”,这是太原人“冬病夏治”的传统早餐;

炒米巷:“炒灌肠”(荞麦面蒸制后炒制)配“蒜汁”,外焦里嫩,是太原“碳水快乐”的代表。

3. 文化漫游:在古建里“吃”历史

钟楼街的“吃”与“景”密不可分:

太原钟楼:登楼可俯瞰街景,楼内展陈“晋商与钟楼街”老照片,看完下楼吃碗“认一力蒸饺”,感受“晨钟与烟火”的呼应;

关帝庙(街中段):庙前的“老字号茶摊”卖“茉莉花茶”,配“糖醋丸子”(外酥里嫩,酸甜口),是晋商谈生意的“标配”;

迎泽公园西门:逛完街可进公园看“藏经楼”,再买个“老鼠窟元宵”当下午茶,“公园的湖风配热元宵,舒服得很!”太原本地情侣小王说。

4. 夜市狂欢:从“烟火气”到“夜经济”

钟楼街的夜是“越夜越热闹”:

小吃街(街南段):“烤鱿鱼”“炒凉粉”“炸串”摊前人头攒动,推荐“老周烤鱿鱼”(刷秘制酱料,甜辣口);

非遗体验:“太原面塑”摊位可DIY小面人,“糖画”师傅现场画“龙凤呈祥”,边吃边玩;

酒吧街(街西侧):“钟楼啤酒屋”卖“太原扎啤”配“麻辣小龙虾”,年轻人坐户外聊天,“钟楼的钟声当背景音乐,特别有氛围。”上海游客小林说。

实用攻略:交通、时间、避坑全指南

交通:

地铁:2号线“钟楼街站”直达(A口出,步行2分钟);

公交:1路、3路、6路等“钟楼街站”下车;

自驾:周边有“钟楼街停车场”(收费10元/天)、“迎泽公园停车场”(步行5分钟);

步行:从太原南站打车15分钟,从太原武宿机场打车30分钟。

最佳时间:

上午8:00-10:00(吃早餐,避开人流高峰);

下午14:00-16:00(逛古建、体验非遗);

晚上18:00-21:00(夜市狂欢,看钟楼夜景)。

避坑提示:

老字号店铺排队人多,建议错峰(如认一力蒸饺早7点开门,8点前到可免排队);

部分小吃偏咸(如羊杂割、头脑),肠胃敏感者备温水;

夜市摊点注意卫生,选择“明档操作”的店铺;

钟楼街部分路段为步行街,禁止机动车通行,自驾需停外围停车场。

周边联动:逛完钟楼街,还能这么玩

上午:钟楼街→中午:“晋韵楼”(吃“过油肉”“刀削面”,太原老字号);

下午:车程10分钟到“太原古县城”(看“凤凰城”城楼,对比钟楼街的“市井”与古县城的“厚重”);

傍晚:车程20分钟到“蒙山大佛”(登佛看太原全景,放松身心);

夜宿推荐:“钟楼街民宿”(如“晨钟小筑”,房间装饰用老钟楼元素,老板会讲“钟楼街的老故事”)。

美食必带手信:

认一力“真空羊肉蒸饺”(回家蒸5分钟即食);

老鼠窟“速冻桂花元宵”(回家煮3分钟,还原地道甜香);

郝刚刚“羊杂割汤料包”(在家煮面、涮菜都香)。

行业观察:钟楼街走红,是“市井文化”的当代觉醒

“钟楼街的爆火,本质是对‘烟火气’的集体向往。”太原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当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打卡网红店”,开始追问“太原的味道从哪来”——钟楼街用“老字号的坚守”“市井的鲜活”“历史的温度”,把“太原记忆”变成了可触摸、可品尝的“逛吃体验”。“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游客中,本地居民占比55%,其中30%是‘二刷’‘三刷’,带着家人朋友来‘补课’。”

迎泽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芳透露,街道正推进“活态钟楼街”工程:复原“民国时期的粮行”“晋商账房”场景,游客可体验“称粮”“记账”;开发“钟楼街美食地图”小程序,扫码可查老字号历史、推荐菜品;举办“钟楼文化节”(每年9月),结合钟楼晨钟仪式、美食大赛、非遗展演。“我们要让钟楼街不仅是‘逛吃街’,更是‘太原文化的活名片’,让每一个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回家的味道’。”

从唐代“市”的喧嚣到今天“夜市”的灯火,从钟楼的晨钟到碗里的热汤,钟楼街用1400年光阴告诉我们:最动人的烟火,从不在远方,而在“传承与热爱”的当下。正如@太原胃蕾 在vlog结尾写的:“离开时,我在钟楼底下买了盒老鼠窟元宵——咬开甜香的那一刻,突然懂了太原人说的‘日子,就得像这元宵,滚着热乎气儿过’。”

(注:文中信息综合文史资料、游客采访及商家解读,无商业推广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