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对话城市跑者|黄磊与他的“跑者无疆”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TA的“性格”与“基因”,而生活于此的跑者正是其最生动的外在呈现。他们的故事,是城市发展的注脚。他们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TA的“性格”与“基因”,而生活于此的跑者正是其最生动的外在呈现。他们的故事,是城市发展的注脚。他们的奔跑轨迹,串联起中国路跑的变迁。特步推出【对话城市跑者】系列,深入不同城市,从个体微观视角出发,探寻中国马拉松的宏观发展图景,解码奔跑背后的时代脉搏。

西安马拉松将至,黄磊“很忙”。忙着备战比赛、张罗活动、打理跑团事务,还要迎接全国各地的跑友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参赛。

特步与黄磊这次对话持续到深夜,他刚刚忙完一场跑步活动。这样大大小小的活动,过往九年间他组织了上百场。

如果生活在陕西的跑友,一定听过一个跑团的“名号”——跑者无疆。如今它已经发展成规模超过万人的跑步团体,而这一切源于九年前黄磊个人的一个奔跑念头。在全年突破700万人次的中国路跑大潮下,跑团形式的发展轨迹恰是这一宏观图景的映照,个体的视角往往为时代浪潮补足了那些真切的细节与温度。

从一个人到一万人

十余年前,在西安从事媒体工作的黄磊或许不会想到,跑步会彻底改变他的生活轨迹,并逐渐驱使他成为推动这座城市跑步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黄磊跑步起点颇为朴素,仅仅是微信运动排行榜上的好胜心。作为一名新西安人,2002年他从安徽来到西安求学,毕业后进入媒体行业工作。这座城市的厚重与鲜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性格。

“最早就是微信运动,那时候有排名,老是看人家一万多步霸榜。”黄磊回忆起2014年左右的情景。“好胜心驱动嘛,问他们这第一名咋弄的,他说他跑步,然后就自己慢慢也开始慢跑。”

从3公里、5公里起步,配速8分多,规律跑步三年后他便进步到了全马330的水平。黄磊坦言自己并非天赋型跑者,但正是这种从零开始的经历,让他后来更能理解每一位初跑者的困惑与需求。

“最开始就是堆跑量,没有所谓科学训练的理念,十年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什么课表、康复手段之类的。我那时候就是一个人跑,慢慢也开始有小伙伴相约一起。”黄磊回忆说。

2016年8月,当跑团发展到将近百人时,黄磊和他的伙伴们正式创立“跑者无疆”,并举办了第一次百人活动。

关于这个名字,他有深入的思考:“所谓‘无疆’,我们追求的是空间无疆,跑步不太受场地限制,并且可以通过参赛去往全球各地;时间无疆,跑步可能是一项终身运动;内心无疆,通过跑步感受无拘无束的精神,拓宽自我的外延。”

从2016到2025,跑者无疆度过了九周年,即将迎来第一个十年,慢慢发展间在不断探索,黄磊笑称自己也解锁了很多技能和未知。

“大家叫我‘团长’,其实这是一个后勤和服务的角色。我经常是身兼数职,志愿者、后勤保障、主持人、文案撰稿人……最近我还升级了相机设备,活动时候给大家拍拍照,也很有乐趣。”

随着跑团壮大,他们逐步建立了分工机制和活动流程。跑团以方位划分分队,辐射西安城市的东南西北。各分队每周组织跑步活动两次,时间会尽量错开,方便跑友就近参与。

近十年的跑团运营中,最让黄磊自豪的不是跑团规模,而是跑团促成的情感连接。

“大家把自己的家人都带动起来了,有些人通过跑步相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黄磊笑称,“我个人都当过十几次证婚人,在跑团里边促成了很多人从跑友变成恋爱人,再变成家人,现在他们都有跑二代了。”

当下,跑者无疆已经有超过10000名成员,线上活跃社群40余个。成为了陕西地区规模较大的头部跑团,2018年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十佳跑团”。黄磊本人也在2021年当选特步特跑族西安分会会长。

作为特跑族这一240万大家庭分会的一员,黄磊感知到跑步可以是一项有社交属性、连接不同地区和行业人群的运动。

“品牌力量的注入推动了地区跑步团体的发展,特跑族西安分会不止有跑者无疆的成员,也有来自西安很多跑团的跑友。自此我们又有一个集体认同的归属,大家相互之间的没有隔阂,只是因为跑步聚在一起。”黄磊说。

奔跑中的城市记忆

今年39岁的黄磊出生在安徽,大学毕业至今已经在西安生活23年。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与西安的城市连接和时长已经超过学生时代,也成为了一位新西安人。

西安也见证着他从一位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迈入自己的青年时光,他对这座城市的跑步路线如数家珍,也切实感受着跑步运动在这座有3100年建城史古都的变迁。

“西安的跑步圣地还挺多的。大明宫地点开阔,对跑者友好。而且边上有特步跑步俱乐部,大家存个包、跑完交流一下很方便。曲江池环境好,有塑胶跑道。较为经典的城墙有三条跑步路线可以选择——城墙上面、顺城巷和环城公园。此外陕西省体育场也是对公众开放的,标准400米田径场适合强度训练。”黄磊介绍道。

黄磊特别提到西安城墙跑步的独特体验:“跑城墙上面优势是没有红绿灯,可以俯瞰城市;跑顺城巷可以感受西安的市民生活气息,小南门早市、广仁寺都是经典的打卡点。”

这些地点不仅是跑步的场所,也承载着跑友们的情感记忆。跑者无疆经常在这些地方组织活动,以共同爱好为连接,在共同的城市又形成了新的故事。

在黄磊看来,西安这座城市厚重和鲜活并存。“它沉稳大气,像跑马拉松一样的耐力,不张扬但底蕴深厚。同时又非常有活力,高校多、文化蓬勃发展,传统与现代并存,包容开放。”

每年的西安马拉松赛,则是黄磊深度感知全国大众跑步氛围更进一步的具象化体现。

“每年都会看到更多人报名,作为本地跑者,能迎接全国的朋友来我的城市参赛,我是非常开心的。从早期中签率还很高,后来都一签难求了,这是西马越来越火热的体现。”

黄磊回忆道早期西安没有自己的全马,2017年开启首届,在此之前跑者无疆会组织团员赴各地参赛。首选是太原和兰州,因为距离陕西较为方便。2021年陕西全运会前,十四运组委会主导了“我要上全运”百场马拉松系列赛事,极大丰富了整个陕西省的赛事活动,也给大家参赛提供了平台。

“遥远梦想”总会更近一步

“我们最早说要做一个百年跑团,当时只是觉得在开玩笑。现在第一个十年马上就到了,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跑团是动态的,其文化是可以得到传承的,这当然可以得到延续。”

“我们还有91年。”黄磊笑着说。

而从2016年到2025年,作为跑团组织者,黄磊正好亲身经历了近十年中国跑步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这项运动的参与群体、内核文化都在发展巨大变迁。

“十年前在马路上、公园里很少会有跑步的人。那时候可能是老年群体在晨跑,要不就是专业运动员才会进行规律跑步训练。甚至在县城、乡村,你在大马路上跑步大家会投来异样的目光。”黄磊表示,“如今跑步已经是覆盖全年龄段、全行业的一项运动了,跑者只是大家业余生活爱好的一个标签。”

跑步从小众变大众,从业余到趋近科学,从个人到社群。黄磊也感叹如今业余跑者的水平越来越高。“我在2016年全马跑330还算可以,现在330已经排不上号了,跑团里230以内的业余爱好者也很多见。”

当然,黄磊个人对跑步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他直言跑步初期自己对成绩有所追求,后来慢慢体会到需要平衡工作、生活、家庭,成绩并非唯一。如今能组织好团队、服务好更多人,给别人创造价值是更让他值得开心的事。

与此同时大家对于科学训练、装备选择的理念也在不断升级。

“十年前很少看到戴运动手表的,现在手表、手环覆盖率非常高。国产专业跑鞋的覆盖率也越来越高,我刚开始跑步时跑友脚下基本是海外品牌的产品,甚至要海外代购专业跑鞋,现在如特步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是跑者的首选。而这些制造业的进步,其实是伴随着跑步在中国的繁荣同步发展的。”黄磊说。

而跑步也成为着一项连接各个群体的纽带,社交属性、公益属性正在让跑步超越体育的范畴。他以跑者无疆每年多元且深入的公益活动为例,跑团日常不仅为视障、听障跑者提供常态化支持与指导,还定期举办如“无痕山野”环保捡拾跑、“关爱渐冻人”公益跑等主题活动,这无疑是民间组织形态下的一种社会担当。

谈及未来,黄磊依然怀抱那个看似遥远的梦想——做一个百年跑团。

从步数排行榜的猎奇迈开脚步,到万人团体的“团长”,黄磊的跑步故事恰是中国大众跑步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他的旅程也印证着自己“无疆”的理念和精神,在西安这座古老与现代兼容的城市里,正如跑团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奔跑的空间、时间和内心,都无疆界。